疫下兩會穩經濟 GDP目標惹關注 學者:今年不應設目標 免「大水漫灌」
因為一場瘟疫,歷史性推遲了兩個多月的全國兩會,將在周四(21日)拉開帷幕。各地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雖如常進京,但因為防疫需要,不僅開會時間壓縮,開會的方式亦將出現很大變化。本報將一連3日推出兩會前瞻專題報道,探討如何重振經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及完善公共衛生系統等焦點議題。
全國兩會將於5月21日(周四)舉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亦會在5月22日(周五)在全國人大會議上發表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就今年餘下時間在經濟、民生等工作作出指示。今年上半年內地大多數時間都集中於抗疫,經濟活動幾陷停滯,加上首季GDP錄得倒退6.8%,屬1992年有季度GDP紀錄以來最差,在此背景下,今年制定經濟增長(GDP)目標的水平高低,甚至乎會否制定,將代表中央對疫後振經濟的態度與信心。
一場疫情不單令多年來於3月初舉行的兩會要延至5月才召開,市場對今年經濟增長目標的意見亦分歧甚大。人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馬駿建議,中國今年不應設GDP目標,以免為了達標而動用大量手段刺激經濟,最後被迫搞「大水漫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前副主任王一鳴也認為,如目標定得過高,實現有難度,目標定得過低又不利引導市場預期,倒不如不設目標,按疫情變化調節政策,進可攻退可守。野村首席經濟學家陸挺亦持同樣看法,認為中央今年重點應放在保就業、民生的六保工作而非追逐增長,最多僅對下半年定增長目標。
另一派學者卻覺得中央應繼續設下務實的GDP目標,讓政策制定有方向,例如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就認為將GDP目標定在3%,可給予地方和部門清晰信號加快復工復產,另一方面防止地方盲目追求達標而弄虛作假。作為中央經濟智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更提出「戰疫增長模式」,即中國要持續拿出部分資源抗疫,令常規增長模式難以全力運作,在馬力不能全開之下,3%的增長目標較為實際。
專家:每增一百分點約200萬人就業
不過,亦有專家相信,較高的GDP目標有助管理市場信心預期,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就提出,中國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會帶來大約200萬人就業,所以要維持較快增速目標,否則就業問題無法解決。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則提出折衷的可能性,認為中央可能不會設置一個硬性量化指標,或者給出一個較大彈性的目標區間。
雖然對今年GDP目標各有分歧,但市場認同,要達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今年實現GDP比2010年翻一番是肯定不可能,因為要達成這個小康指標,全年增速不能低於5.6%左右。不過亦有意見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目標,不宜過度關注GDP總量指標,而應更多關注結構性指標,在中共十九大後做出的重要判斷,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求經濟工作應更多關注結構性問題和高質量發展,而不應過於強調GDP總量和某個增速水平。另外在疫情衝擊之下,亦要更需要從實際出發制定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