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鴻溝」浮現 無網絡者弱勢
除了教育不公加劇,疫情亦在其他方面令「數碼鴻溝」(digital divide)浮現。不少評論指出,為保持社交距離,人們將工作、學習、購物、與親友交流等日常生活遷移網上進行是重要出路,但目前全球各地仍有許多人無快速互聯網連接,在疫情下他們猶如與社會割裂,甚至影響關乎生死的決定,有必要盡快收窄鴻溝。
數碼鴻溝意指掌握資訊科技者,與未能掌握者之間的差距,例如因城市與鄉郊之間網絡基建不同而產生的差異,因民眾教育程度或經濟條件而產生的分別等,發展中國家更可能因性別造成資訊科技的資源落差。聯合國估計,截至2019年全球仍有約46%人口未連接網絡。
這些差距在疫情迫使人們留家以保持社交距離之際尤惹關注。美國網絡研究機構M-Lab分析美國各州的網速,指出今年2月至3月中美國初見疫情之後,下載速度低於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寬頻最低速度定義(如串流下載普通質素影片不低於3Mbps等)的州份急增10%,至3月底,全美62%縣的大多數居民並無政府定義的寬頻服務最低網速,其中紐約市最貧窮的布朗克斯縣的寬頻速度下跌中位數達10Mbps。M-Lab創辦人、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邁因拉斯(Sascha Meinrath)指出,疫情中民眾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都是在網上進行,因缺乏快速網絡連接而被迫與社會脫節的弱勢社群最易受害,「我們無法生存」。
人權組織籲取消數據上限
人權監察指出,在疫情危機中民眾有必要盡可能獲得資訊科技服務,以取得關鍵資訊,保障受教育權利與維持經濟活動,甚至滿足接受遙距醫療等需要。政府及網絡供應商應採取措施,援助因數碼鴻溝受害的一群,例如取消數據上限等,長遠令網絡普及化。
(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