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不可或缺 華人評論网媒

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澳洲有没戏?

这次疫情後,各国不信任度将增加,相信各国会对产业链政策作出一定调整,着手构建更独立、完整、安全的产业链会是趋势,全球产业链或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澳洲何去何从?

从美国和日本最近颁布的鼓励措施来看,企业将部分产能迁出中国,以分散风险,可能成为一种趋势。这将会出现逆全球化的定局, 不过,逆全球化并非带来更多实惠,因为障碍可能比实惠多。

首先,短期内各国很难构造独立的产业链和工业体系,全球产业链难以短期内发生逆转性变化,即使是欧美发达国家,想在疫後形成独立完整产业链并不容易。

在过去几十年,美国、欧洲很多发达国家一直实行去工业政策,大力发展虚拟经济,现这些国家工业化已经被去的差不多,很多产业已经断代。如果要重新恢复制造业,形成独立的产业链体系,有很大的难度:

第一,缺乏产业投资者、缺老板,无论日韩还是欧美,很多制造业企业二代不愿意接班,更愿意去做互联网、金融等虚拟经济

第二,是缺乏劳动力,去工业化导致年轻人从事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制造业缺乏年轻工人。在欧美最便宜的是电、天然气等能源资源,最贵的就是劳工成本,发达国家劳动成本高於中国

第三,缺乏管理人员

第四,缺乏资金

此外,工会制度、劳资双方的紧张阻碍美国、欧洲制造业发展,这一难题很难处理。因为两党竞选机制与竞选纲领是劳资关系紧张的主要根源,这一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

目前一些产业链往东南亚转移,但现时东南亚就像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一样,基础设施很差、道路很差导致交通物流不畅,水电供应也经常不稳定,且要到另外一个地区重新设立工厂要至少两、三年的时间,这些都是企业要考虑到的成本。若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和中国脱钩,对双方都会带来巨大伤害。而且放眼全世界,从俄罗斯、日本、南韩,再到欧洲、美国,「全世界只有我们勤劳的中国工人还在认真做事」(玻璃大王曹德旺语)。

所以,全球产业链很难找到替代中国的经济体或解决办法,全球产业链无法、不会与中国脱钩。

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与供应链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张洪涛预计,疫情後会看到西方国家拥有更大、更强力的政府,他们会引导、鼓励或强迫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产品的生产,返回本国或到可信任、或能够控制、或价值观相同的地区或国家。

而投行大摩认为,这次疫情危机其实会放慢贸易战以来产业链的搬迁趋势,而非加快。原因有二︰一是搬迁意味着新投资,但全球衰退阴霾无人愿投。经此一疫,欧美经济估计需要两年才能恢复原有的元气,中国以外的拉美、东欧、东南亚新兴市场不乏薄弱环节,易被疫情、汇率、债务三杀成多米诺骨牌,因此跨国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重中之重是保留现金、减少投资,而非新资本开支。

二是以TMT产业链为例,全球龙头企业几乎都认为,中国在复工的展现的管理能力,进一步验证了它相对於其他新兴市场的制造业优势︰在封城之後仅仅两个月内,疫情受控,生产能力几乎满血复活,不论是红黄绿码技术应用,还是体温、口罩、食堂隔断等公共卫生管理,以及员工的配合度,都远胜於其他潜在搬迁目的地如东南亚,後者目前正经历更坎坷的生产停摆供应脱臼。

瑞士信贷私人银行亚太区副主席陶冬认为,几十亿美元对於移动产业链是杯水车薪,但是背後政府的动机和政策执行却是令人不安的。全球化趋势进一步逆转,历史进程的轨迹受到修改。

至于澳洲,由于紧跟美国政策,疫情过后,澳中关系不会有任何改进。事实上,昨日总理莫里森就说,疫情过后,会对中国“擦亮双眼”。释放的信号显示澳中关系并不乐观。

制造业方面,澳洲在中国设厂规模微不足道,即使逆全球化,澳洲的制造业不会因此得益。

就前面提到的四点,澳洲可能只在管理人员上有优势,另外三方面均不具优势,包括投资者,资金,年轻劳动力。因此,笔者认为,不管全球化,还是逆全球化,澳洲就像一个远离城市中心的边陲,经济依然故我。

(整理:萧十一狼)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