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令政策裂變 智囊:中國勢放水救經濟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內地本周一公布的1至2月投資、消費、工業數據全部錄得雙位數的負增長,經濟形勢嚴峻。隨着疫情在歐美爆發,全球開啟「放水救市」模式,中國亦勢加入寬鬆潮降準放水。
內地智囊專家分析,應對超常衝擊應打破「大水漫灌」禁忌,料後續寬鬆政策陸續有來,今次疫情可能成為政策取向拐點,重回加槓桿軌道。
事實上,國家發改委官員昨在記者會亦稱,中國擁有的政策工具依然存在,將密切監測經濟運行態勢,根據實際發展需要,適時推動相關儲備政策出台實施,加大政策對冲力度,力爭將疫情的影響降到最低。
發改委:加大政策對冲力度
新冠肺炎疫情雖在內地基本受控,但在歐美蔓延對環球經濟產生更強烈衝擊。在英美主要國家連續降息放水之後,人民銀行周一如期定向降準,這被認為是提前對冲首兩月的利空數據,並且與美聯儲局和歐洲央行的協同行動,希望穩定全球市場恐慌情緒。
不過,相比美聯儲局月內兩度降息至「零利率」的猛藥,人民銀行定向降準釋放5,500億元(人民幣,下同)只能算是保守治療。內地經濟學家鄧海清指,央行採取的定向降準幾乎是最弱的貨幣寬鬆方式,未超市場預期,顯示貨幣政策依然在保持定力,恪守「不搞大水漫灌,兼顧內外平衡」原則。
不過,首兩月經濟數據嚴重遜於預期,均創歷史新低,顯示今年經濟承受的壓力也將達到超預期程度。而國家統計局發言人毛盛勇仍定調「疫情的影響是短期的、外在的、可控的」,外界普遍認為,降準只是寬鬆周期的開端,當局將繼續出台措施刺激經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表示,當前仍有人反對大力度刺激,提出不應搞大水漫灌,「但是針對超出預期的重大事件,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若不反應是不對的」,他強調,雖然刺激政策可能會帶來副作用,但應對當前這種巨大衝擊,即使有一定副作用,也要兩害相權取其輕。
至於政策層面,經濟界普遍認為,決策層將以「寬財政」為主,貨幣「緊平衡」的政策組合支持經濟恢復,此前,各地方政府已祭出34萬億規模的超級「新基建」,料將成為下半年刺激經濟的主力。
料財赤明顯增 明年可調減
鄧海清指「寬財政」是目前最好政策,應盡快發行特別國債、特別地方債,不僅可直接產生需求,而且政府加槓桿好於企業、居民加槓桿,並可通過宏觀調控動態調整,「預計今年財政赤字會有明顯增加,待經濟恢復至正常軌道,明年可以調減,是可逆的政策。」
內地經過過去幾年「去槓桿」政策,在疫情之前已出現「調槓桿」基調轉向迹象,今次疫情開啟寬鬆周期亦可能加快政策轉軌。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創始院長李稻葵指出,疫情之後中國經濟將面臨刺激需求的課題,這不僅是疫情衝擊的短期問題,亦是中國經濟向內需型經濟轉型的長期任務。
他指疫情可能成為政策思路的拐點,下階段工作不再是降低槓桿率,「中國經濟儲蓄率較高,宏觀槓桿率就相應應該高,這個高槓桿背後應該有一個流動機制,讓不良資產通過正常市場經營退出,新的槓桿上來,調整槓桿結構,優化槓桿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