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不可或缺 華人評論网媒

誰在抹黑中國文化自信 從抵制聖誕節說起

中國社會「抵制聖誕節」的輿論風潮,似乎已經成為每年歲末的保留節目。2019年接近尾聲,隨着西方世界最為重要的節日之一——聖誕節的到來,類似戲碼又如期上演,中國一些地方再次下達抵制洋節的荒謬禁令,在輿論場中引發熱議,也觸動了很多人的敏感神經。

當然,今年的聲勢,可能不能與往年相比。中國社會類似的「抵制聖誕節」的話題,曾在2017年和2008年爆發過。2017年年末在西方聖誕節前夕,北京當局禁止中共黨員過聖誕節的消息驚世而出。一些地方政府和高校發出通知,嚴禁黨政機關和高校以及中共黨員參與西方宗教節日狂歡活動,包括「平安夜」、「聖誕節」等。

2018年聖誕節,在中國網上又看到抵制聖誕節的活動,並曝出了一些官方的文件。在距離中國首都北京不遠的河北省保定市蓮池區,要求在12月24日聖誕節前夕禁止在繁華路段進行各種擺攤設點、佔道經營及各種形式的商業促銷活動等行為。而在河北省另一個重要城市廊坊,官方在一份名為《關於做好聖誕節期間執法監管工作的通知》中稱,取締沿街擺放的聖誕樹、聖誕老人等相關物品,清理沿街商鋪設置的相關櫥窗貼畫、布標條幅、燈箱廣告等,全面管控利用公園等公共區域開展宗教宣傳活動。

對此,一向熱衷對熱點事件發表評論的官媒《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表示,自己作為中共黨員,從沒收到過來自官方的聖誕節禁令。胡錫進又說,「中國抵制聖誕節」之說子虛烏有。他認為,這樣的說法有些偷換概念的意味,一些地方對聖誕節的抵制是客觀事實,擴大到全中國也有失公允,不能因為有個別人主張抵制聖誕節,就上綱上線。他還曬出《人民日報》總部食堂內的聖誕樹照片。

央視前主持人崔永元當年12月25日在其微博指出:「我這種年齡的人,大多對聖誕節無感。既不會放聖誕樹,也不會買聖誕禮物。別人過,我也是看看而已。看人們愉快,我也愉快。但我厭惡那些抵制過聖誕節的極端情緒和行為。」這可能是很多中國人的真實感受。

作為西方文化的舶來品,聖誕節在中國並不是從一開始就受到推崇,抑或是遭到抵制的。翻看中國歷史,作為中國開放較早的港口城市,上海一直是西方文化傳入中國的前沿陣地。歐美國家最為流行的節日——聖誕節,被開埠後定居上海的外國僑民帶入上海,並由此推至全國,掀開了它進入華人世界的序幕。這是中國西學東漸的一部分。

華東師範大學劉芳在《製造聖誕》一文中說,從清末上海開埠到20世紀早期,人們還處於對耶穌聖誕節的觀察階段。上海人通過觀察租界裏洋人放假、裝飾及彌撒等節日習俗,對耶穌聖誕節有所了解。但是了解過程中也有偏差謬誤,例如將聖誕節誤稱為「外國冬至」。20世紀30年代以後,聖誕節儼然成為上海這樣的「洋氣」城市的一個常規的節日,形成了以逛百貨、通宵跳舞、吃大菜為主的娛樂狂歡活動。

查閲1946到1948年的《申報》、《新民報(晚刊)》後,即便在那個動盪的舊上海,聖誕節、元旦前後幾天,報紙上各種相關的消息滿天飛,諸如:《酣舞高歌聖誕節,幾家歡樂幾家愁》、《維也納舞宮恭祝聖誕,狂歡通宵》、《呢絨袍料,華貴西裝,聖誕特價》、《大東跳舞場恭祝聖誕,高尚娛樂,諸君請早光臨》、《迎1948年,聖誕夜嚴寒,路有凍死骨》等等。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方面因為中國社會積貧積弱、物質匱乏,另一方面也源於意識形態上的對抗,聖誕節這個「洋節」不再為中國社會所容納,即便如上海般「洋氣」的大都市。事實上,從革命年代走過來的中國社會,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聖誕節為何物。過聖誕節也只存在於基督教和天主教信眾的小圈子。在「文革」時期,中國人甚至還曾抵制過春節——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大的一個節日。從1967年開始,春節這個中國最盛大、最重要的節日消失了整整13年。直到1979年,才把春節「從革命歷史的垃圾堆裏面撈回來」。

改革開放之後,隨着國門再次打開,聖誕節也重新回歸中國社會視野。隨着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物質文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從20世紀90年代起開始,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過聖誕節。但有別於西方傳統宗教意義上的聖誕節,中國的聖誕節被賦予中國特色,而且還產生了一個專有名詞「中國式聖誕節」。

在中國,聖誕節只是一種狂歡,更多的是購物節和消費節。看電影、搞促銷、大酬賓、大甩賣……確切來說,這是一種商業的狂歡。無論是否有意為之,「中國式聖誕節」都淡化了這個節日的宗教內涵。從某種意義上說,聖誕節在中國變得越流行,其具有的基督教特性就越少。這也是為什麼當「抵制聖誕節」輿論潮起時,很多人嗤之以鼻。中國社會學者、深圳大學特聘教授丁學良認為,很多年輕人僅將聖誕節當作一個狂歡的機會,而非一個宗教節日。因此,不應將聖誕節與中國傳統節日相對立。他認為,一些年輕人看上去更熱衷「洋節」的原因,是中國的快速發展導致「支撐中國傳統節日的社會經濟要素消失」。

很多人認為,「抵制聖誕節」是習近平時代的產物。事實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其他名校的10名博士後2006年聖誕節前夕就曾發公開信,請求中國民眾抵制聖誕節,抵抗外國軟實力的入侵。誠然,中國進入習近平時代,開始從意識形態上對傳統加以重新定位,將傳統文化視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挖掘、復興。具體表現在,更加推崇中國傳統文化,更加倡導文化自信,更加鼓勵和弘揚傳統節日。但這並不意味中國就真的抵制聖誕節了。

據說,所謂「抵制聖誕節」的禁令,源於中共2017年公布的一份文件——《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 ,這份文件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佈,其意識提倡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其中,有關節日的內容是: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

但上述文件隻字未提要抵制西方節日。但這在一些地方卻「走偏了」,不僅推崇傳統節日,還上升為抵制「洋節」。中國多地發布針對聖誕節禁令,更多的是地方政府揣測上意「低級紅」行為,這其實是對中國執政者所倡導的「文化自信」抹黑。這裏面有太多的非此即彼的革命意識,這種意識,在中共十八大之後開始呈現蔓延之勢。也讓西方社會抓住了「把柄」,因此每到這個時候,中國社會「抵制聖誕節」就會成為西方媒體熱炒的話題。

正如胡錫進所言,中國文化重新強勢崛起時間還比較短,此時中國社會多倡導一些傳統節日,官方對「洋節」保持距離,不主動推聖誕節,無可厚非。中共黨員被要求嚴格些,更是正常的。多倡導過傳統節日可以理解,不主動推「洋節」也無可厚非,但發通知下禁令,就顯然是庸政懶政的做法。在觀察家看來,這些做法不僅失當,而且還落下口實,這不是文化自信的表現。顯然,中國不應該因此背負所謂「抵制聖誕節」的「壞名聲」。

中國傳統文化基因的包容性,已經創造出來中國特色的聖誕節——這是中華文化的強大之處,完全沒必要將之妖魔化,甚至視為西方文化入侵的象徵。當然,也沒必要將一些地方所謂的「抵制聖誕節」荒謬做法,上綱上線到是整個中國社會集體行為。因為,這既不符合事實,也不是中國社會的現實。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