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不可或缺 華人評論网媒

直言怪罪「境外勢力」不可取 胡锡进為何「苦口婆心」?

「關鍵是各地政府要把事情做好,不能基層一出問題,就怪『國內媒體炒作,境外敵對勢力幕後插手』。」

單看一句話,可能以為出自台港或海外傳媒手筆,然而此判斷實則來自內地傳媒人,兼且是官媒《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這不是他第一次公開批評內地的輿論生態,之前他也曾講過:「這個國家經得起說,最不怕罵,支持得起知識份子和全體國民精神自尊所需的條件。」

胡錫進:中國輿論上被動

胡錫進於12月12日在微博重彈舊調,是次切入點尖銳得多:「南海仲裁案的事,結果對中國很不利。另外從香港到貿易戰,實際情況也很糟糕,但它們沒有一樣是媒體惹出來的。新疆的事,之前那麼多恐襲,但外界知情有限,不了解新疆的嚴重情況,後來採取嚴厲治理措施要倒過來做解釋,輿論上就被動了。」

這裡牽涉到雙重實務問題。「沒有一樣是媒體惹出來的」,意味官媒可以引導和宣傳,但政策效果就要由決策者承擔,不可能推到傳媒身上。中美貿易戰既講究雙方實力對比,亦考驗兩國的談判策略,這兩者都只可能由主事機構負上最大責任,即使按「黨媒姓黨」的準則,傳媒也只能營造有利氣氛而已。

這樣講是為了開脫責任嗎?其實胡錫進也提到「輿論上被動」的問題。例如涉疆爭議,官媒如今以恐襲影片佐證「治亂世用重典」有理,但批評之聲早已佔據海外政治議程,如美國正審議《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可見此前「職能部門」和「地方政府」含糊其詞,鮮有發布己方資訊,現在才反擊是為時已晚。

官方管控致內媒「無用武之地」

某程度而言,內地傳媒本質就較為「被動」,胡錫進曾在TVB訪問中表示:「(政府)有一個寬度,我們的稿子一定是在政府的喜歡和政府能夠包容這樣的一個地帶當中。」他去年毫不諱言,指坊間常有人「罵老胡『叼飛盤』」,意即無論當局拋出甚麼講法,他和《環時》都接得住,自圓其說。

政治是多變的,中美談判就是打打談談,而黨媒只可以「姓黨」,必須配合著「多變」作報道述評,結果落在部份讀者眼中,無異於投機取巧,放棄公信力。胡錫進是次就指出:「職能部門和地方政府要求幫著管控輿論時,都在削弱媒體的公信力、戰鬥力。」

要傳媒具備權威地位,就需要賦予獨立形象、採訪自由度和異議空間,否則事事跟著官方口徑走,結果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這限制同樣影響實際效果,由於聲音過於單一,缺乏各種論述互相競爭,一則官方要轉身時相對困難,「調整」會被視為「失誤」,二則大眾缺乏心理準備,對多變現實易於反應過大。

消極管理輿情屬浪費戰鬥力

早於去年,胡錫進就講過:「中國社會的資訊發佈機制過於單一,使得我們在中美博弈中不斷吃虧,美方在解讀兩國之間的事務時要靈活得多,焦點塑造和引領能力都強於中方。」是次他也持相同看法:「看看美國有多少發聲機器,咱們這邊就練外交部幾位發言人了。」

環時總編胡錫進批評輿論管控。(微博截圖)
環時總編胡錫進批評輿論管控。(微博截圖)
環時總編胡錫進指中國「言論自由不足」 。(微博截圖)
環時總編胡錫進抱怨翻牆難 。(微博截圖)
環時總編胡錫進批評安檢太多擾民 。(微博截圖)
+2
胡錫進不諱言自己被譏為「叼飛盤」。(微博截圖)

上述看法既關乎行業利益,也左右辦事效果,但何嘗不是觸及國民處境呢?胡錫進再次呼籲當局「要相信群眾」,「多讓大家知道些事」,這種看法不僅是為了尊重國民和有效保障其權益,同時亦是將「公眾輿論」由作為消極管理的對象,轉化為國家對外交鋒的積極「戰鬥力」。

「戰鬥力」意指甚麼呢?假如官方參考公眾意見,其吸納過程捉得到摸得著,對外政策便可成為理直氣壯的「社會共識」,全國將會更上下一心,進退步伐一致;假如「社會共識」不為「防火長城」所阻,國民更自由地參與全球大辯論,「中國故事」的信譽將會更高,傳播力亦會更強。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