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邮报华人Q&A第二期:连串涉及华人的负面新闻会产生“黄祸论”?由此冲击澳洲多元文化?
《悉邮华人Q&A》是The Sydney Post悉尼邮报主办的全新栏目,话题主要围绕澳洲时政,多元文化等热点和焦点展开讨论。《悉邮华人Q&A》定期举行,将邀请各方人士参与,提高栏目的深度与广度,让栏目更加精彩,力求成为与众不同的华人舆论平台。
第二期Q&A话题:从王立强到赵波,涉及华人的负面新闻会冲击澳洲多元文化吗?黄祸论是否在形成?
新闻背景:近年来澳大利亚国家安全机构一直警告说,中国为影响澳大利亚政治和社会所做的努力是前所未有的和危险的。而包括澳大利亚前工党总理基廷在内的一些人士则抨击这是一种歇斯底里的反应过度。陆克文表示,我们的反应既不能天真,也不能过分。
“我一直对这些事情持清醒的态度,在我任职期间,我们就非常清楚地意识到中国对澳大利亚的兴趣,中国对这个国家的经济和安全兴趣,以及中国希望通过外交和其他途径为自己创造一个更有利的环境,”陆克文说。
“我认为我们不能对此想法天真。这是真实的,但与此同时,过度反应并回到冷战时期的害怕周围都是共产分子,进入黄祸论调,是有点疯狂的。”
“我支持莫里森政府为《外国影响透明法》所做的工作,”陆克文说,“我认为这应以法律和行政方式执行和实施,但是这不应导致国内出现某种反华政治迫害。因此,我们必须对此保持非常平衡,而不是反应过度。有时我来这里,我感觉气氛里有点过分歇斯底里了。”
在谈到澳大利亚政治捐赠法时,陆克文建议向加拿大学习。(ABC)
Q&A时间:2019年12月7日~8日
本期邀请嘉宾:
1.周硕,悉尼Ryde市独立议员,副市长
2.杜笑野,无党派人士,澳洲建材业从商人士
3.赵捷豹,前澳洲人民大使,现维州多元文化大使,工党资深人士
主持:蕭十一狼(悉尼邮报时事评论员)
以下是第二期Q&A内容:
蕭十一狼:我提几个问题,算是抛砖引玉。
1.为何一提到外国干涉,就是指中国呢?例子中的王立强,基本排除特工身份,赵波也已经身亡,二个例子作为中国干涉澳洲内政的话,说服力不强。那么是否有借题发挥之嫌?
2.内政部最近提交的报告,指如果新移民在保持传统的文化习俗之外,采纳澳大利亚的价值观,包括学习说英语,获得工作,参与“这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并达到可比的生活水平,多元文化主义将得到加强。大家怎么理解?
3.报告也指出,外国干涉和恐怖主义被认为是对澳大利亚的主要威胁,该部门对一些州发出警报,称这些州“正在主张与开放民主的治理相悖的威权主义模式”。
该部门将其主要任务之一视为维护社会凝聚力,并表示澳大利亚对多元文化主义采取了一种“整体方式”。
周硕:
1.我觉得这个话题可以反理解:已持续三年的“外国影响力”的负面报道,和这一波“间谍”闹剧,正是澳洲多元文化国策已动摇的产物。
蕭十一狼:
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几年的负面报道没停过。
周硕:
2.在2016年政府试图修改《反种族歧视法》的时候开始,“白澳政策”就已经在澳洲本地的政治土壤中重新发芽,只是当时的影响还没现在这么明显。之后这几年在国际政治形势的影响,让“逢中国必反”成为了澳洲的政治正确。
3.如果仅仅是“反中国”的政治态度,并不会影响澳洲华人的日常生活,但是更遗憾的是,澳洲很多人都被极右翼势力精心策划的舆论环境给带偏了,那就是澳洲华人等于中国人,中国人等于中国政府,中国政府等于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等于敌对势力。于是大量澳洲华人躺枪,突然从一群小民,变成了敌对势力。
4a.现在我们澳洲华人的出路在哪里呢?除了和全世界一起等待国际政治环境好转,我们其实是可以主动调整的,首先是改变我们对澳洲政界的态度:对澳洲的政客们要冷漠,不要谈感情,更不要把政客们当明星大佬捧着;拒绝为澳洲的政党提供的无条件捐款,换句话说,就是政治捐款必须要提具体要求;
4b.暂时不必期待更多的第一代华人移民进入州议会和国会政治,而是支持更多的华人候选人,以各党派和独立人士的身份,在明年的市议会选举中进入各个华人居民比例较高的市议会,从身边的实事小事做起,代表移民社区的权益;
最后一点,就是要注意团结澳洲其他的少数族裔,因为在多元文化的国策下,所有少数族裔的最终命运是关联的,我们要么一起被歧视,要么一起被尊重。
期待看到各位嘉宾的高见。
萧十一狼:
学习了一下,都是很实在的看法。
当执政党不断高调的反“外国干涉”的时候,感觉是在谋取政治利益。比如,内政部也提到恐怖主义袭击也是与外国干涉并列的威胁之一,但无论媒体和政府都很低调谈及恐怖主义袭击,不排除是担心引起中东社区的不满。但对华人社区则基本是毫无顾忌,根本没把人数高于中东移民的华人群体放在眼里。所以,陆克文提到的“黄祸论”是隐形存在的。这必定影响澳洲的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
多元文化的特性就是包容,澳洲做到了吗?现在每一个华人,只要跟中国沾亲带故,都是怀疑对象。澳洲现在的执政党,是要割裂华人与祖籍国的联系,这是影响很深远的政治行为。
当赵波说中国政府安排他参选国会的时候,他正接受经济犯罪的调查,不可能做到参选。但现在媒体已经代替了执法部门,坐实了他就是中国干涉澳洲的实例。就算最后澄清,但已经造成“事实”。这样的后果,最受影响的就是从政的华人。
赵捷豹:
我写一些关系到澳洲多元文化政策的课题吧。除了是吉拉德任期时被委任澳洲人民大使(前大使)外,我是现任的维州多元文化大使。我自认对多元文化有点认识,你们真的不好不信。
请允许我先讲一讲澳洲多元文化的着重点。这政策是模仿外国(据说是加拿大)的模式,在Gough Whitlam当首相(总理)时正式推出。之前,澳洲有过Integration Policy(整合或同化)及Assimilation (吸收或融入)Policy,主要针对澳洲土著。在这两种先后推出的政策下,其中很具争议性的“偷窃一代“(Stolen Generation)计划被推行了,后来让世人不齿而在2008年陆克文执政时作了Official道歉。后来麦卡锡思维主导下,“黄祸“及“骨牌论“风靡了澳洲群众,因此颁布了“白澳政策“,一套赤裸裸针对华裔移民的方案。随着社会价值观的转变,这些偏向且极富争议性的政策被国人觉得难以接受,尤其战后因雪山水利工程(Snowy Mountain Scheme)所需让大批意大利和希腊人入境后,曾经闹出不少种族歧视的个案。希腊移民被负面地称为Woks,而意大利移民被唤作Dago,都含污蔑成份。这两个族群的后代长大后进军政坛,对歧视课题自然会很敏感,于是决心把种族歧视课题拿来抓重处理。然而,把“同化“,“融入“以及白澳政策被取消后,有必要推出一套取代方案。意大利裔的首届多元文化部长Al Grasby就是推出目前多元文化政策的发起人。
没少听人说多元文化政策其实是一套让社会撕裂的政策,如此让各种族分头去庆祝自己的节日,讲自己的语言,老与同族人抱团取暖,如何能够“融入主流“?其实,多元文化的真正意图正是“融入主流“,说的露骨一点也是一套“同化政策“。不信的话你们不妨回家去测试一下自己孩子们的中文表达能力,有没感到“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觉?第二代不如第一代,那么第三,第四,第五代过后如何?不会认为阁下曾孙的中文表达能力与你有得比吧?另一头,孩子们的英语表达能力如何?会不会一代胜过一代?此消彼长的无奈趋势下,华社要不同化有多大可能?请留意我说的是大概率情况,不排除少数例外。没少听中国人说西人容易受骗。不然。须知道决策部门里有不少博士后的专业人士,而你们后代子孙说不定哪一天会成为这些参谋顾问团队的成员之一。大家都是澳洲大学里毕业出来的,社会环境也一样,凭什么西人愚蠢而华裔子弟就特别有智慧呢?
历届政府无论是联邦,州或市级的都奉行多元文化政策,而行政的策划者大多数还是白皮肤的西人,你说他们愿不愿意看到各族移民“融入主流“?不说这些西人,华人自己不也经常高喊“融入主流“么?由此可见,融入主流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那么说似乎让多元文化政策难以自圆其说了。很多人会指出在多元文化政策的行政方式下,莫说“融入“,如此各自为政,分头活动的实际情况下,连接触面都缺乏了,如何还能够“融入“?这些话不无逻辑,但也是属于个人观点的抒发,与行政机构有必要采取鸟瞰视野的方式不可混为一谈。其中的诀要是“急“或“缓“之间的选择。同样的同化模式,满清入主中原,统治了几百年后连自己的文化都被汉族同化了。现在你要学满文,不好去东北了,因为懂得满文的旗人很难找。如果好学则不妨去新疆,甚至德国,那里的满文程度蛮高的。反观元朝甚至二战时的日本军阀,都是“操之过急“的典型训诫。用多元文化政策来促成同化,手段高明多了去。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政府不管那一级,那一届的,其行政使命是什么?有些人说是搞经济弄钱。要是那么单纯为何不把贩毒走私合法化?不是说部份议员没想过这些措施,然而这是广大公民的诉求么?还是部份“既有利益者“的心意?澳大利亚奉行的多元文化政策其背后动机是先安抚各族移民,让大家安心之余,也通过文化交流来促进互相间的友谊和理解。别以为这是妄想。看看唐人街的春节庆典以及西人学用筷子,参加舞狮舞龙,甚至龙舟竞赛等就知道文化交流虽然缓慢却正在无声无息地不断进行。文化交流后便不多不少会增强友谊和相互间的理解,进而达至睦邻友好,甚至守护相望的深厚交情,有没这可能?最起码,消除互相之间的疑虑和猜忌,无形中会减少种族冲突的几率,减低流血事件的偶然率。社会和谐,让公民安居乐业才是明智政府的绝对使命,搞经济是其次的考虑,切记别本末倒置了。假如公民感到不安,连性命也不保了,敛财何用?
说得太多了,抱歉。
蕭十一狼:
获益良多。
自由党政府近年的执政,只谈政治,不谈多元文化,让政治超越文化是一种悲哀。很多人,特别是右翼政客和右翼民众都被政治俘虏,走向某种意见的极端,将自己视为正确的化身,将不同意见的人妖魔化,华族首当其冲。在这样的政治狂飙中,澳洲社会更需要文化力量来抚平伤痕,来治癒人心。
文化其实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穿越不同政见的壁垒,文化应超越政治。
德国作家汤玛斯.曼(Thomas Mann)就是文化破除政治狂热的代表人物。他的名句就是「我在那里,德国就在那里」,成为德国人反对纳粹的灵感来源。汤玛斯.曼於一九二九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展示文化高於政治的人文原则。後来他移民美国,逃过纳粹浩劫,但在五十年代却被美国的右派压迫,怀疑他是共产党,不忠於美国。他後来重返欧洲,致力写出传世的作品。他的一生在漂泊中度过,但他对德意志文化的爱超越政治的纷扰,上升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应该记住,政治是一时的,文化是永远的。
中国移民,敢不敢象德国人汤玛斯.曼那样,说“我在那里,中国就在那里”?我看大多不敢。
在目前的政治恐怖气氛下,没人敢那么说吧。
这是丧失民族自信的体现。
我曾在文章中多次提到,华人站起来了。可惜孤掌难鸣。
中国的中华传统文化大家一直都提及,能否在澳洲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需要有志者的努力。
赵先生提到的社会目前把多元文化政策等同于融入政策的观点,这是自由党的观点。我个人认为两者是有区别的。这或涉及到多元文化与澳洲价值观的关系。
融入的最终结果,就是一元化。而不是文化并存了。
我个人为例,当初移民,完全没有政治因素,没有什么追求价值观的想法,纯粹是换一种生活而已。想象着那些唐人街,中华文化,没想过要变成一个“洋人”。
周硕:
我也经常在移民社区提出“融入”这个观点,但我的理解稍有不同。目前澳洲政坛右翼的说法是“移民要取代我们”(taking over),他们想要的是“我们要同化这些新移民”(assimilation),但是融入(integration)的真正含义是,每个族裔带着自己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互相了解互相尊重的融合,多元文化正是“融入”的最终目标。
目前犹太人,意大利人,希腊人,已成为在澳洲融入的正面例子,然而这个过程,经历了三代人的时间。
蕭十一狼:
对,可以这样理解。各国的唐人街,很多都经历百多年,已经成为多元文化的象征,这是值得华人骄傲的。澳洲的主流文化,我理解就是宗教文化,准确说是基督文化。
在澳洲的入籍仪式上,有信教与不信教两部分的宣誓。也就说,允许不信教的公民存在。那么,基督文化之外,也自然允许各种文化存在,这才叫多元,若目的是融合的话,就不应该叫多元文化了。叫单元文化更合适。
目前,自由党最推崇这个融合,但已经被政治化。
华人在澳洲的历史近200年,比任何一个政党的历史都长,对澳洲贡献良多。现在搞“黄祸论”是忘恩负义。
澳洲右翼的目的,是消灭另类文化。
多元文化,可以商业化,但不可以政治化。商业化有时利于发展下去,比如悉尼农历年的春节花灯大巡游,若没有中国元素,不可能办成中国以外最大的迎春盛典。好像越说越远了。。。
杜笑野:
多元文化是指各种文化和谐共存,这是澳洲的主流价值观。所谓融入是指融入这个大集体,不融入是指在自己的一元文化体系内生存。
蕭十一狼:
入乡随俗是需要的,这也是融合。但正如中东移民来到澳洲,依然保留自己的信仰文化一样,我认为融入澳洲这个大家庭与保留自己的文化信仰并不矛盾,不应对立起来。
蕭十一狼:
今天在微信群里看到一则聊天,说的是身边发生的事情,与本期的话题多有吻合,不妨拿来:
有网友说到和一位朋友促膝长谈,这位朋友最近回了大学,发现大学对华人很警惕和不友好,她对大学很失望,决定退出。她说以前大学不是这样子的,如果大学都开始种族歧视和排华,那问题就严重了。网友认为,我们华人要小心,保护好自己,必要时我们华人都要团结起来。
网友还补充了这位朋友的背景介绍:
香港人,很小随父母移民澳洲,父亲也曾在澳洲大学工作,她先生英国人,她的文化语言都很西化。这样一个人,都感到被歧视,其他有同感的人一定也很多。
所以,我们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样下去,我们的后代永远无出头之日。
周硕:
澳洲的主流媒体一直用舆论环境影响着澳洲的政客们的言行,现在确实舆论和政治环境已经直接影响到我们大家的日常生活,让我们的肤色和出生地,成为了我们这个群体的原罪。我们作为弱小的个体,既然无法改变这个世界,无力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那就要开始改变自己的心态,接受这个必然的历史过程,同时抱团为未来做好准备。包括我自己,这些年都正在经历一个思想上的转变,从对政治政策的冷感,以为和自己无关,到对政治慢慢开始关心,再到对政坛失望,再到现在的冷静反思。
蕭十一狼:
这是正确的反思和心态。
总结来说,华人应自强,不应让黄祸论蔓延,应积极维护澳洲的多元文化,不应对当今的右翼势力不发声。对政治标签要说不。
谢谢大家的参与。
(以上观点与立场仅代表嘉宾个人,本期完。)
(转自《The Sydney Post悉尼邮报》,网址:www.sydpost.com)
新移民与多元文化息息相关,欢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