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亞洲關稅率高 衝擊港貿易樞紐 廠商稱同業醞釀停業幾年 政府:採措施捍衛權益
美國對幾乎全球加徵「對等關稅」,對華關稅累計增至54%。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表明,為減低轉運和逃稅風險,今次及今後任何對華加徵關稅,將同樣適用港澳兩個特區,首次提及澳門。經濟師關注美國關稅同時涵蓋亞洲,將衝擊香港貿易樞紐;有本港製造業廠商稱,面對不確定性下,本港同業醞釀停業「唔玩幾年」。港商就算早年遷移部分生產至東南亞地區以避開對華關稅,今次也不能倖免。
對華關稅涵兩特區 首提澳門
特區政府昨強烈反對和不滿美國向香港產品徵稅,批評美國做法違反世貿規則,再次嚴正要求撤回「所謂的關稅對等措施」。政府發言人說,香港對包括美國產品在內所有進口貨品不設關稅,批評美方以「對等關稅」為由對香港產品徵稅違反常理。發言人說,會採取措施捍衛香港合法權益,包括按世貿爭端解決機制申訴。港府稱,2023年美國是香港第三大貿易伙伴,雙邊商品貿易總額603億美元(約4703億港元),過去10年美國對港貿易順差達2715億美元(約21,177億港元),形容美國做法「完全是損己害人的單邊保護主義行為」。
林健鋒:對東南亞徵稅 打亂港商部署
香港不少廠商過去10年在中美貿易戰及內地成本上升下,已將內地生產線轉移東南亞及鄰近地區,今次美國徵稅則涵蓋越南、柬埔寨、印尼、泰國甚至印度等地。身兼行會成員的商界議員林健鋒批評美國瘋狂加關稅損人不利己,對此極度遺憾。他說,中美貿易戰下港商除遷移至亞洲其他地方,也有美國入口商要求將生產線轉移至東南亞,但美國對東南亞徵稅,打亂不少港商部署,他們反映暫只能靜觀其變。
玩具廠:與買家商攤分 政策偏鋒未必持續
在內地設廠及出口美國的玩具廠商李仲航表示,短期內與買家商討攤分關稅成本,例如先前10%新增關稅,廠方約承擔一半至7%,自言基本上賺不到多少,只為工人生計盡社會責任才維持公司。至於最差情况下會否放棄美國市場,他說再觀察多半年,認為美國政策走偏鋒,能否持續成疑。
李仲航說,過去還可根據人工及勞動力判斷下一步,現看不到下一步怎處理。他形容,在回報率下跌及風險下,有本地製造及零售同業甚至說「呢鋪封盤,唔玩幾年」。
諮詢公司指稅率遠超亞洲預期 影響巨
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西亞(Alicia García Herrero)說,關稅對香港及新加坡兩個貿易樞紐影響負面,或導致轉口貿易及物流嚴重減少。她提醒,美國措施還陸續有來,包括對關鍵基礎技術出口管制及企業列為軍工實體,也可能影響金融市場。
諮詢公司FTI Consulting出口管制、制裁和貿易合規部資深董事總經理彭郁竹表示,很多港商在內地及東南亞佈局生產,關稅的影響很大,相信香港公司會與美國客戶商討共渡難關。她形容,對亞洲製造商而言加稅幅度遠超預期,若無法達成雙邊協議,高幅度關稅對美國進口商、消費者及亞洲出口商有巨大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