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交流一道門 金門彈痕化金銀 戰爭遺址吸陸客 「去不了台灣去金門」 影迷專程看禁片
兩岸關係近年愈走愈遠,連文化、旅遊等民間交流活動亦日漸壓縮。曾經的國共對峙最前線,被長期作為戰地的金門,如今成為除馬祖之外大陸遊客唯一可前往的地點。本報記者近日前往金門,透過這道「門窗」感受充滿張力的兩岸關係。
曾遭彈雨洗禮數十年,金門的戰爭遺址,已變為旅遊資源。不過兩地人之間共有一份「抹去政治」的默契,偶爾有被打破的時候,又馬上被現實中的連結化解。
「阿兵哥」當導遊帶團遊覽
「今天有大陸來的客人嗎?」若參加金門本地導覽團,導遊和解說員總會先詢問一下身分。廈門朱先生一家舉起手,夫妻倆5年後重遊金門,帶上了父母和一對兒女。曾經也是「阿兵哥」的張國植當值,帶團遊覽莒光樓、翟山坑道和古寧頭戰場,風格幽默幹練,對史料信手拈來,常常把介紹當考題出給遊客。對於對岸廈門的發展史,他比陸客更加了解,反問大家:「你們知道廈門是哪一年設立的經濟特區?」
和廈門島面積相仿的金門,人口是廈門的五十分之一。約6萬居民居住的島上沒有高樓、沒有工業,仍在耕種的農田也不多;除了6個人口聚集的鄉鎮,連綿公路和枯黃草木充斥着鄉間景象,在冬日裏略顯荒涼。人口最多的金城鎮,夜晚7時後小店就陸續關門,街道路燈昏黃,鮮見行人。
身在金門,天氣晴朗時可遠望廈門。站在莒光樓二樓遠眺,對岸櫛比高樓和金門島上的空曠景象形成巨大反差。位於東北角的馬山觀測站,站內的望遠鏡更是可以將大小嶝島沙灘上的行人看得一清二楚。張國植形容,他身在此地,「短短三十年時間」見證廈門平地起高樓的快速發展。
金門人當了半個多世紀戰地居民,曾經「不能私自擁有相機和收音機、不能放風箏、不能養鴿子、夜晚不能開燈」,幾乎被「禁止一切」,接電話也要被監聽,早已習慣安靜平淡。過去島上的娛樂和消費,幾乎都是為了當年的10萬駐軍而設。如今駐軍裁撤至3000,身穿迷彩制服的「阿兵哥」偶爾出現在街角的奶茶舖、小吃店,和戰爭遺址一道,成為遊客眼中風景。
講內戰提「剿匪」 遊客「嘿嘿」不深究
講解離不開國共內戰史,發生在金門最著名的便是1949年的古寧頭戰役(金門戰役)和1958年的八二三炮戰(金門炮戰),島上還分別為此設立戰史館。每當張國植提到當年國民黨計劃「反攻大陸」,陸客總是發出「嘿嘿嘿」的笑聲。偶爾他脫口而出「共匪」,有一次說到「剿匪」後似乎意識到不妥,隨即自問自答:「你們叫我們(國民黨軍隊)『蔣匪』嘛!出於對等的原則,我們也得叫你們『共匪』。」大家又是「嘿嘿」一笑,便不再深究。
張國植有自己的一套解說經驗,「和台灣的遊客比較可以開玩笑」;帶大陸的遊客參觀時,他也會強調,「這些都是歷史的過程,當年的輸和贏,是有原因的。」廈門朱先生的母親點頭贊同,「對對對,我們都是來聽歷史,政治不關老百姓的事」。在說到八二三炮戰時,張國植總要強調,「解放軍連着44天,發射了將近48萬顆炮彈,都沒把金門打下來」;說到古寧頭戰役「國軍送回去的俘虜,統統被下放勞改,你們知道為什麼?」有人答「怕被你們『洗腦』」,他糾正:「說得好聽一點,是『再教育』。」
在金門島西北角,古寧頭戰役中曾被解放軍佔領的北山古洋樓,磚石建築外牆仍密佈大大小小的彈孔,可想見當年激烈戰鬥過程。1949年10月25日凌晨,解放軍3個團9000餘人從古寧頭登岸,這棟二層高的洋樓因視野良好成為指揮所。
雖然多數陸客團氛圍平和,也有例外。有一次在古寧頭戰史館,一名大陸遊客對戰役結果憤憤難平:「怎麼可能打不過!(國民黨)明明在大陸兵敗如山倒……」張國植察覺對方情緒激動,馬上安撫地調侃道:「你消消氣,解放軍當時只派了9000人,再上來9000人,金門就解放了,現在我們就是『同志』。」
沒陸客「像鬼城」 多往來「經濟才好」
觀光如今是金門的支柱產業,陸客赴台停滯5年,去年初經歷金廈沉船事件的漫長博弈,直到去年大陸「十一」國慶前,恢復福建省居民赴台灣金門旅遊。主要導覽金門文化民俗的陳姐形容,沒有陸客的金門縣,「就像鬼城一樣。」未恢復福建居民金馬觀光前,台灣政府在新冠疫情期間推出多項紓困措施,鼓勵本島民眾到金門觀光,陳姐說,當時曾迎來一波本島到金門旅遊的小熱潮,但始終未能振興旅遊業,「會從台灣飛來金門的都有『附加原因』,或是有親朋好友在這裏,或者是在金門大學就讀的學生」。
兩地多年未來往,大陸遊客難免也會問及政治立場。每到這時,張國植和陳姐就會略帶官方地說:「當然是希望兩地多來往,多來往,我們才有生意做,金門經濟才會好。」在獅山炮陣營入口處的留言板上,正中位置寫有巨大的簡體字「一國兩制」卻被打上叉,上方寫着同樣字號的繁體「三民主義」;右手邊,又有人用簡體留下「和平就好,無需統一」,下方還有一個簡體的小字:「民主萬歲」。
圖 – 海灘上的軌條砦仿效諾曼第用廢棄鐵軌製成,45度指向廈門,曾經用於防禦解放軍登陸,如今已是鏽漬斑斑。潮漲時露出的尖端,成為水鳥的棲息地。(劉曉宇攝)
「去不了台灣去金門」 影迷專程看禁片
帶團的陳姐覺得,疫情過後,從福建來金門的大學生明顯變多了。在大陸年輕人眼中,去台灣本島旅遊已成為一個遙不可及的念頭,暫時開放給福建居民的金門,成為感受台灣風土人情的解渴「平替」。
小紅書「金門旅遊攻略」多
陸客看「禁片」興趣超本地人
記者在金門的幾日,也遇到不少三兩結伴的年輕陸客面龐,他們大多自由行,靠手機查找攻略。在社交平台小紅書搜索「金門旅遊」,有超過4萬條筆記,大部分是分享金門的奶茶店、台式小吃店、民宿、租車甚至便利店購物攻略,許多帖子更以「既然去不了台灣,那就去金門吧」為題。
去金門看大陸無法上映的「禁片」,也成了「說走就走」的旅遊目的。導演婁燁新作《一部未完成的電影》去年在台灣金馬獎奪得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兩項大獎,該片涉及新冠疫情期間武漢封城的敏感題材,遭大陸官方封殺,香港也沒有上映。大陸媒體不得報道,在微博和豆瓣上亦無法討論。在小紅書上,有影迷曬出到金門觀看該片的戲票,引來網民留言:「羨慕福建的朋友」。
金門金獅影城的員工向BBC中文網表示,大陸旅客對《一部未完成的電影》的興趣遠遠高過了金門本地人。電影上映兩個月來,她接待不少大陸觀眾,有團體包場,也有人通過旅行社代訂電影票。影迷形容,到金門看「禁片」就像合法的「實體翻牆」,有人為此第一次造訪金門。
(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