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演無需冠名宣告 新常態下的台海危機
解放軍近期再次展開大規模的圍台軍事行動,儘管未正式宣告軍演,其行動規模、戰術部署與威懾意圖卻明顯超越此前的「聯合利劍A」與「聯合利劍B」,呈現「聯合利劍C」的實質意義。北京選擇不對外宣布軍演,不僅是操作手法上的「低調」,更是改變區域軍事遊戲規則的一種新策略,其對台灣乃至整個印太地區的挑戰,遠比表面上的緊張局勢更為深刻與持久。
軍事行動不需冠名 威懾力不減反增
解放軍此波行動涵蓋空軍、海軍及海警力量,大批軍機船艦「四面環台」,模擬封鎖航線、攻擊水面艦艇與地面目標。從台灣軍方提供的數據來看,僅一日內即偵測到53架次軍機及多艘艦艇活動,而這僅是冰山一角。儘管北京未明確將此次行動定義為「軍演」,其戰略意圖卻不言而喻:一方面對台灣形成直接威懾,另一方面對外展示解放軍在第一島鏈的實際作戰能力。
不宣布軍演,反而使解放軍行動更難以被國際輿論界精確定性,進一步模糊軍事與外交行動的界限,讓外界無法輕易判斷其意圖。學者分析,這種「不通報」策略意味著北京對台灣與周邊國家的心理壓力不僅限於具體軍事威脅,還包括不確定性帶來的長期恐慌。正如台灣國安人士所言:「宣布與否,本質已不重要。」
雙城論壇的「戰術性克制」是表象
在解放軍重兵壓境的情勢下,台灣宣布有條件批准雙城論壇的舉行,被部分觀察家視為兩岸「戰術性克制」的體現。然而,這種克制更像是一種無奈的政治姿態,而非真正意義上的緩和。北京不宣布軍演,但其行動規模與威懾程度毫不遜色於此前的聯合軍演。台灣批准雙城論壇,不過是試圖在高度緊張局勢中保留有限的對話窗口,並避免局勢進一步惡化。
然而,雙城論壇的象徵意義在解放軍頻繁行動的壓力下顯得格外蒼白。當解放軍的軍事行動逐步常態化、不再需要宣告時,台灣對這種軍事壓力的應對能力與耐受力是否足夠?一旦大眾對這類行動的心理警覺逐漸下降,這是否正中北京的「溫水煮青蛙」之計?
不宣告的軍事行動:從威嚇到新常態
如果說此前的聯合利劍軍演旨在警告,那麼此次行動則標誌著解放軍戰略意圖的升級與轉變。台灣方面的焦點若僅停留於是否宣布軍演,無疑將落入北京的戰略陷阱。當「不通報」成為常態,台灣的安全機制是否有能力應對一場隨時可能爆發的危機?
長期以往,台灣社會可能逐漸對解放軍的行動失去警惕性。這種心理上的鬆懈,將為未來更大的衝突埋下伏筆。一旦北京在某次不宣告的行動中真正實施對台攻擊,台灣將難以迅速有效地作出反應。屆時,台海局勢將從目前的「狼來了」遊戲直接滑向「狼真的來了」的危機。
總的來說,解放軍此次圍台行動等同提醒台灣,台海局勢已進入一個新的不穩定階段。不宣軍演、不明確告知意圖的行動方式,讓北京在軍事威嚇與外交壓力之間更加游刃有餘。對台灣而言,若無法適應並妥善應對這種新常態,則勢必會在未來的博弈中陷入更大的被動局面。
解放軍12月9日在浙江、福建以東空域設立了7處保留區。與以往的高調軍演不同,這次行動至今保持低調,未見官方正式公告,也未回應外界提問。台灣學者認為,解放軍意圖以虛實手段增加台灣心理壓力,同時進行內部兵力調動演練。
根據《路透社》報道,中國目前在台灣周邊海域及東海、南海部署近90艘海軍與海警艦艇,其中約三分之二為軍艦。規模超過今年的「聯合利劍A」與「聯合利劍B」兩次軍演。然而,解放軍在這次行動中並未像過去一般釋出文宣影片,也未高調宣布軍演。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學者蘇紫雲接受台媒《中央社》訪問時表示,這次開設7處空域保留區,實質是在演練對台灣的封鎖與控制。「事件本質是一場心理遊戲,不由東部戰區等軍事單位發布,讓演不演習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用虛實交錯增加台灣的心理壓力。」
蘇紫雲補充,由於空域保留區的設置時間截至12月11日,因此仍無法排除解放軍突然宣布軍演的可能性。「目前解放軍已部署了90艘船艦,同樣為實體軍演留下了可能性。但也可能最終只會執行紙上兵推,模擬海空封鎖而非實體演習。若採取這種方式,一方面對國內有所交代,另一方面也能避免引發其他國家的反彈。」
專精解放軍研究的台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穎佑則指出,這次行動未使用「聯合利劍」之名,與背景因素有關。他分析,「聯合利劍A與B是針對賴清德的談話,一次是就職演說,一次是雙十演說。而這次賴清德雖然出訪,但並未有令中國感到刺激的言論,因此沒有出現『聯合利劍C』。」
林穎佑進一步分析,解放軍此次設置空域保留區,可能代表沿岸地區進行內部兵力調動演練,而非直接針對台灣的軍演。但他強調,「台灣對於解放軍的任何軍演都需要嚴陣以待並關注。每一次的軍演都代表著戰力及實力的變化。」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