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不可或缺 華人評論网媒

假如特朗普「革命」成功——鄭永年:中國更需單邊開放

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美國為主導的舊有國際秩序持續動搖,導致全球出現「板塊碰撞」,各種地方化區域化力量、國家或非國家行為體間的衝突陸續湧現,造成世界安全局勢的局部動蕩,但新的國際秩序還未成型,大國博弈仍將繼續。著名政治經濟學者、中國問題專家鄭永年指出,如果美國共和黨候任總統特朗普的「革命」成功,或將孕育出更高效、更具競爭力的新體制,中國因而需要加快體制機制的改革,而「單邊開放」策略有望成功創造一種外在動力機制,藉此重塑全球貿易體系。

11月23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舉辦百川論壇——「第四屆中國外部環境的變化與評估:中國與全球大國關系」2024研討會,邀請來自高校、智庫的學者和企業界專家,通過對中國與全球大國關係不同視角的討論,對中國的國家安全態勢進行全面評估,並探討可能的應對方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致開幕辭時指出,在多極化呼聲高漲的表象下,大國們不僅渴望與美國共分國際權力,更在暗中劃定勢力範圍以鞏固自身影響力,這將導致世界愈發呈現出地域性的封建領地體系的特徵,促使國際秩序悄然步入一種新型「封建化」階段。

鄭永年認為,國家之間的競爭核心在於制度,在於誰比誰開放。因此,「如果特朗普『革命』成功,美國無疑將孕育出一種更高效、更具競爭力的新體制,這將對中國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戰。」他進一步表示,中國也需要加快體制機制改革,而「單邊開放」策略可為中國的體制機制改革創造一種外在的動力機制。「在不要低估特朗普政府對世界貿易體系的破壞能力的同時,更不要低估中國開放政策重塑全球貿易體系的能力。」鄭永年強調,「歷史已經證明,最終贏得競爭的,必然是更加開放的一方。」

「國際社會正處於『過去不去,未來已來』的新舊交替時期,面臨何去何從的歷史性抉擇。」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咨詢委員會主任楊潔勉就《中國大國外交和大國關係格局:歷史軌跡回顧和未來方向探尋》為題發表主旨演講。楊潔勉回溯當代大國關係的變化特點——從歷史長周期看,冷戰的兩極世界不是常態;從時代進步的視角看,發展中大國的「群體性崛起」更具有迎接更加公正的世界體系的重要意義。

「自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更加重視戰略思維和頂層設計,增強了戰略主動和戰略定力,實現了從『對大國的外交』到『做大國的外交』的歷史性轉變。」楊潔勉認為,「東升西降」是趨勢,「東弱西強」是現實。因此,我們在作戰略判斷和戰略布局時,切勿將「趨勢」等同於「現實」,而應該通過在各個領域、地域和議題上的努力,來塑造真正的世界多極化格局,建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

如何撥開迷霧,把脈國際局勢關鍵趨勢變量?是次論壇為期兩日,共設置七個議題:首先聚焦中美關係——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兩國關係是今天世界秩序的重要支柱。因此,議題一和議題二分別從「中美關係未來走向」和「中美認知對抗」兩大視角來評估美國共和黨候任總統特朗普再次上台後,中美關係所面臨的變化與沖擊。

特朗普二次入主白宮後,南海形勢將會如何變化?華陽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長、中國南海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吳士存分享了他對南海形勢的三大基本判斷。首先,南海形勢原本「趨穩向好」,但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作為的不確定性可能導致這一趨勢被打斷和逆轉。其次,中國在南海的維權出現「窗口期」,關鍵在於中國能否抓住這個機會。第三,中美在南海的衝突風險上升,在缺乏有約束力的規則和機制的情況下,可能會導致嚴重後果。總而言之,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策略和同盟關係雖然可能有「變」,但「不變」的是以南海問題牽制和打壓中國的戰略目標將會持續。吳士存提醒,「南海將經歷一個由亂及治的階段,『治亂世用重典,平亂象出重拳』當為中國未來的南海戰略。」

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周鑫宇基於世界政治學視角,分析中美關係中的心靈政治。如何描述中美兩國針對彼此政策的不對稱性及其影響?周鑫宇認為,當下主要從兩方面來解釋,一是權力政治與大國博弈,二是心靈政治與世界政治學。他指出,國家之間除了力量關係結構之外,還存在認知關係結構。就中美關系而言,要更多地考慮「雙邊關係是一個建構性過程」,因此心靈政治的重要性就會格外凸顯。

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主任陳琪指出,特朗普的強勢勝利被美國媒體形容為「風暴歸來」。而他認為,這個結果與其說是共和黨的勝利,不如說是特朗普的勝利和民主黨的潰敗,揭示了美國選民對鼓吹MAGA的特朗普主義的支持及對捍衛多元化的民主黨建制派的拋棄,並在某種程度上標誌著自由主義在全球範圍內的「退潮」和保守主義的崛起。陳琪提醒,面對特朗普可能的對華施壓和對國際秩序的「修正」,中國更應保持戰略耐心,採取「緩行動,多說少做」的策略,積極拓展與歐盟和東亞國家的夥伴關係,為當下世界秩序的混亂和重組注入信心和穩定性。他強調,儘管中美存在諸多現實和潛在衝突,但在共同利益領域仍有合作空間:面對複雜矛盾需要保持接觸,從而管控分歧、防止誤判;通過鬥爭積累互信,在無法達成共識的領域則應保持戰略定力;通過更有力的高質量開放和治理改革,主動應對國際環境的衝擊,爭取中國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有利時機。

除了中美之外,未來主導和驅使全球秩序發展走向的仍是少數區域和關鍵大國,論壇的議題三到議題七,分別聚焦中國與「全球南方」、中歐、中俄、中國與其他東亞國家、中印、中土等重要區域與國家之間的關係,通過對大國間的力量對比和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的觀察,從而對2025年全球安全態勢作出更清晰的評估和預判。

在討論「全球南方」議題時,上海復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主任孫德剛著眼於中國與「金磚國家」合作對全球發展的貢獻,深入分析金磚國家在全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從「金磚四國」到「大金磚」,金磚國家人口、領土和經濟總量在全球的佔比均超過西方七國集團和歐盟。他表示,隨著金磚合作機制的擴容,金磚國家在全球南方的代表性顯著提升,這有助於推動從「區域合作」到「全球合作」的轉變。孫德剛還提出中國與金磚國家合作的三大原則:開放地區主義、有序機制化和「發展本位」;他又強調,金磚機制不是反西方軍事聯盟,而是開放的「政治—發展」集團。

在百川論壇第一天的尾聲,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圍繞出海業務,與12家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本著平等協商、互利共贏、優勢互補的原則,結成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圍繞企業出海的政策研究、海外考察、會議論壇、出海對接、培訓教育等業務,實現資源互通、利益共享。這是鄭永年帶領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開展「智庫產學研合作」戰略的第一步。

(01)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