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巴戰爭到學界示威 拜登政府步步皆錯 11月或遭棄權票嚴懲
美國高校大學生聲援巴勒斯坦的抗議活動,依然在愈演愈烈。美國紐約警察在30號晚間進入哥倫比亞大學被佔領的哈密爾頓教學樓,開始逮捕學生。
面對學生反戰浪潮,不少學校直接通過警方,採取了強力的行動鎮壓,截止發文時,美國各大高校被捕的學生超過1300人,其中還包括多位學校老師。而這場校園運動還開始在全世界範圍蔓延,目前已經擴散至英國,法國,澳洲以及加拿大等國的高校。
「鬥爭中」成長起來的大學生
這次美國校園的學生運動,傳播以及反應速度之快,是學生運動中前所未有的。隨着社交媒體與智能手機的普及,學生手中的手機成為了他們接受信息,並且快速做出各種應對反應的工具。
抗議現場的圖文與影片,第一時間就在Instagram,TikTok以及X上迅速傳播,隨後各種群里就會出現,而報道中學生被捕的畫面極具衝擊性,這也進一步點燃了學生的抗議情緒。
報道稱,在哥大百名學生被捕的前後,耶魯大學的學生通過社交媒體上追蹤着混亂的每一分鐘。第二天一早,耶魯大學的抗議學生就迅速在校內搭起了帳篷,以示聲援。而當天美國全國其他幾十所大學的200多名學生代表在線上會議中商討如何複製哥倫比亞大學的抗議活動。正是這場會議,讓「星星之火開始有了燎原之勢」。
哥大學生會主席維賈亞庫馬爾(Teji Vijayakumar)表示,與過去不同的是,對於今天正在上大學的這一代美國大學生來說,他們的生活一直在經歷一波又一波的社會動盪。
維賈亞庫馬爾用自己舉例,她上小學時,正值佔領華爾街抗議活動;上初中時,學生們因槍支管制而罷課,特朗普總統時期對穆斯林國家發佈旅行禁令又引發大型遊行;到了高中的時候,Black Life Matters的示威活動又爆發了。維賈亞庫馬爾只有13歲的時候,她就已經參加了華盛頓的婦女遊行。
「象牙塔」地基不穩
美國政府對這次「抗議活動」的處理,最終導致火上澆油。其實大學遊行在美國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舉牌、拉橫幅,發傳單,演講。過去學生和老師發發牢騷就了事了。但是這次針對的是「反對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卻讓猶太財團反應過度。
在加沙開戰後,部份公司先是施壓,讓多家大公司不得錄取遊行學生,隨後更是開除支持巴勒斯坦的老師。這裏犯下的最嚴重的一個錯誤,就是誤以為學生是可以被打壓的。
美國這些名校中,不少學生家境殷實,根本不會為了「一份工作」而發愁,甚至還有來自政治世家的學生,參與這樣的活動積累自己的「政治經驗」。隨着以色列在加沙的暴行曝光以及拜登950億對外援助計劃的通過,這場運動來到了第二次的爆發期。
眼看學生運動愈鬧愈大,此時學校犯下了第二個錯誤,那就是繼續擴大了鎮壓,直接讓警察進入校園抓人。他們聯合一些美國政客,持續給這一系列抗議活動貼上「反猶」標籤,並聲稱活動中存在「外部煽動力量」,揚言要嚴懲學生和組織者。
哥倫比亞的管理層開了個口子,其他大學跟進,荷槍實彈的警察沖入校園,抓人甚至抓老師,徹底將學生群體放在的對立面上。
這下學生的政治訴求,從簡單的支持巴勒斯坦人道主義和巴勒斯坦獨立,直接升級到要求學校清算猶太財團這一更高層面上。前者僅僅單純是對美國對外政策不滿,後者已經演化成學生階層對國內猶太財團的不滿。兩個問題都是非常棘手的政治問題,一碰就會引爆美國政壇。
和以色列相關的資本拋開關係,其複雜性完全超越了大學管理層的掌控,而這也將使得校園抗議活動持續下去……如今的學校管理層表示:抗議學生提出的撤資要求不切實際,要求校方提供金融投資透明度也不太可能實現。
要知道,美國大學對於金融投資一般都是諱莫如深的態度,平時都是閉口不談,以避免一些大大小小的麻煩,比如不少學校都有前校友的「榮譽捐款」,而這裏面和如今的校領導層之間又有着怎樣的故事,往往都是「不便透露」。
而學校會將大量資金交給投資公司來打理,這其中投資公司與學校某個理事的公司又是怎樣錯綜複雜的關係;其次,學校通常情況下, 也極少直接與以色列相關公司有聯繫,大都是通過大型指數基金公司投資,這就更難按照學生的要求來釐清其中關係。
在這一局面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歷史學教授明茨(Steven Mintz)說,「我認為象牙塔的根基不穩了。它的地基遠比看上去的還要脆弱和不堪一擊,而且外牆也出現了很大的裂縫。」
美國大學又一次「反越戰」學潮?
而不少媒體也將這一次的「抗以援巴」的反戰運動,與上世紀70年代的那場轟轟烈烈的「反越戰運動」相提並論。1968年,同樣是哥大學生佔領了五棟大樓以抗議越戰,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動了學生反戰活動,最終導致數百所校園暫時關閉。
隨後美國國內「反戰」思想在左翼思潮的推動下愈演愈烈,大批左翼媒體的加入,美國國內反戰的聲音在社會輿論中漸漸佔據了上風。以大學生、高中生、亞裔族群為主的「反戰生力軍」在各大城市掀起一系列的遊行示威,同時伴隨發生的是一系列的流血衝突事件。最終,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學生罷課運動在1970年5月爆發,十多萬青年學生湧入華府進行抗議。
不過在美國,越戰和加沙戰爭不可相提並論:越戰是美國是直接的參戰方,戰爭與千萬美國普通家庭直接相關。而加沙的巴以衝突,美國並未參戰,只是通過金錢援助以色列。對於目前的美國民眾而言,巴以是「其他人」的戰爭,與自己的日常生活並無關係。而學生們的參與則是政治問題與人道主義問題。
此外,目前抗議的學生大都屬於進步左翼,他們並不能代表美國社會,而只是代表學生中的某一個群體。美國的校園也是同樣的分裂,在學校里,也有猶太裔學生,打着以色利旗支持以色列。不過隨着以色列軍隊造成的人道危機,在左翼橫行的美國校園中,支持巴勒斯坦是主流聲音。
不少人認為這場學生運動,會成為美國的「五四運動」,目前從社會影響力以及未來趨勢來看,很難會對美國社會造成全面的影響。不過,隨着以色列軍隊的進一步暴行持續曝光,或者是大學生在抗議中出現了「流血死亡」事件,那麼未來的走向就將難以把握。
華盛頓郵報形容,這次可能是美國年輕一代對巴以衝突態度的轉折點。過去在美國一面倒支持同情以色列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皮尤民調2月的一項調查發現,30歲以上的美國人,大多數更同情以色列。但30歲以前的年輕人中,33%更同情巴勒斯坦,只有14%更同情以色列。這些年輕人想要知道真相,為什麼巴勒斯坦人被剝奪家園和財產?為什麼數以萬計的巴勒斯坦人在加沙被殺害?他們看到的是一個強大的以色列和弱小的巴勒斯坦,而這些年輕人將會成長。也許再過十年,美國對巴勒斯坦的支持將會空前。
內塔尼亞胡的「如意算盤」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24日還發表爭議言論,聲稱美國大學校園中發生的事情「極為可怕」,「反猶暴徒們佔據了一流大學」。他將美國高校示威與納粹德國1933年頒佈的反猶法律相提並論,聲稱抗議學生們「要求消滅以色列、攻擊猶太師生」,「必須被制止並被嚴厲譴責」。
內塔尼亞胡稱,反猶主義在美國和西方社會「呈指數級上升」,抗議者們「錯誤地指控」以色列正在進行種族滅絕罪等戰爭罪行,「這都是誹謗」。
如今的內塔尼亞胡可謂是「一條道走到黑」,他的政治生命已經和這場戰爭深度捆綁在一起。他為了壓住國內的反對聲,不得不將衝突升級。包括襲擊伊朗,全力裹挾美國,試圖拉美國下水。
他這次隔空「招惹」美國大學生,則是通過自己的行動,不斷的給拜登以及民主黨製造麻煩,在大選之前儘可能的造成傷害。畢竟,對比起始終「看不順眼」的拜登,特朗普對於以色列絕對是雙臂張開,「無條件」的支持。
學生「抗議運動」或讓拜登丟掉總統
正如內塔尼亞胡計劃的那樣,這次學生運動,可能會影響到美國大選,因為如今運動對於美國兩黨帶來的影響完全不同。
對於執政的民主黨來說是個燙手的山芋,而共和黨則屬於隔岸觀火。具體原因有二,一是現在向以色列撥款的是民主黨,拜登需要對美國對以色列的外交政策負責;二是同情巴勒斯坦的群體基本是左翼,這與民主黨的基本盤高度相關。拜登政府在民主黨內是中間路線奉行者,但是他在巴以問題上的軟弱,會讓他失去更左翼民主黨人的支持。
2016年,特朗普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逆轉」了希拉里(Hillary Clinton),民主黨參選人桑德斯(Bernard Sanders)的「選票分流」就被認為是重要原因之一,當時呼籲「教育改革」的桑德斯在大學生群體中頗受歡迎,大量本屬於民主黨的學生票倉,最後因為桑德斯而投了棄權票。這一次桑德斯老爺爺再次激情發言,譴責內塔尼亞胡進行種族清洗,贏得了學生們再一次的歡呼與掌聲,拜登要當心踏入希拉里8年前的那條河流。
現在抗議的主要人群,基本都是民主黨的基本盤,他們對白宮的以色列政策極為失望,雖然不會轉身把票投給特朗普,但卻極有可能選擇棄權。如今民調吃緊的拜登,每一票都很關鍵。這也就不難解釋,在面對這次席捲全美的抗議時,白宮的態度完全就是在和稀泥,一邊支持言論自由,一邊又反對仇恨言論。最後的結果就是,兩邊都不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