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聞風:王毅訪歐釋中國高層外交積極姿態
內地防疫政策優化調整後,中國在國際外交舞台上的活躍度明顯提升。繼伊朗總統訪華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開啟為期一周的歐洲之行。這是中共二十大後中國最高級別的官員出訪歐洲。學者分析指出,俄烏衝突一周年、土敘強震牽動人心之際,中國展現出更加積極的姿態,意在推動全球安全和發展。
王毅此行應邀訪問的國家中,既有老牌歐盟成員國法國、意大利,亦有受西方國家制裁的俄羅斯,也有匈牙利這樣反對歐盟對俄實施制裁的國家。此外,王毅也將出席在德國舉行的第59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本屆慕安會第一次沒有邀請伊朗政府參加,俄羅斯則是連續第二年缺席。
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執行院長朱鋒對筆者表示,王毅此訪非常典型說明了中國在當代世界政治中的獨特角色:不以意識形態和陣營「劃線」,願在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深化各國交流與合作,推動世界的繁榮穩定。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認為,由於一貫堅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外交立場,中國在因俄烏衝突而對立的各方間都有做工作和回旋的空間,這是中國有別於其他大國的優勢。隨着中國以及愈來愈多歐洲國家公開表態,明確拒絕世界走向極端化對抗、重演歷史上國際關係的悲劇,那些煽動陣營化對抗的政治精英只會作為負面因素,反過來激勵更多國家和地區推動全球化和多極化發展。
大國矛盾由全球化「內轉外」
當前,歐盟正欲對俄羅斯施加第十輪制裁,俄烏仍處於「談不了、打不贏、退不得」的痛苦拉鋸,美國對華強硬派則藉「氣球事件」火力全開。另一方面,土敘強震中多個國家和地區第一時間奔赴救災,展現出人類「風月同天」的團結力量。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指出,今天大國間的矛盾已從全球化的「內部」轉向「外部」:人類還要不要全球化,要什麼樣的全球化?事實是,俄烏衝突一年來,歐洲深受其害,希望早日結束戰爭;中國亦希望在中國歐盟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係20周年之際,與歐洲各國營造良好的經濟合作氛圍,加速全球復蘇。
今年以來,法國總統馬克龍、意大利總理梅洛尼、巴西總統盧拉等多國政要均已表達訪華意向。分析人士認為,王毅此訪不僅為世界帶來中國將更積極充分與各方接觸的信號,亦是為接下來一系列新的高訪做預熱的技術性安排。全球化與板塊化兩種力量並存的當下,中國高層外交還將為國際局勢帶來哪些新變化,值得保持關注。
文:鍾鳴九(香港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