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防疫對立的「外壓政治學」
2023年伊始,中日關係就蒙上了一層陰影。
1月10日,中國宣布暫停審發對日本公民的赴華簽證。消息一出,日本國內輿論嘩然。新年長假結束,不少日企駐華人員和留學生正準備恢復常態進入中國,這一政策突變令不少日本人措手不及。
關於本次中國的對日措施,中方的理由是:日本對中國強化邊境政策是政治操弄,是對中國的歧視性政策,主張應科學適度地制定防疫政策。日方主流輿論則認為:由於中國放棄清零政策後疫情蔓延,而且中方未充分公開全數感染及死亡統計數字欠透明,加強邊境檢疫是根據基於科學標準的自保行為,完全沒有歧視中國人的意圖。
岸田內政弱勢面對黨內壓力
以對等原則來看,日本對中國加強邊境防疫,而中國則對日本採取拒發簽證的加碼反制,不同尋常。新年伊始,歐美16國也對中國加強邊境防疫,但中國並沒有對這些國家採取強硬反制,這不得不聯想到本次的對日強硬是在釋放更具深意的外交信號。同樣是在1月10日,《環球時報》發表社評,抨擊1月初岸田在歐美五國的訪問是搞「反華串聯」,勸戒日本要盡快在戰略上清醒過來,不要成為「北約亞太黨」的帶路人。因此,不能排除北京對岸田外交的強烈不滿導致了本次的對日外交施壓。
北京對岸田的不滿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但亦有必要客觀了解本次岸田外交背後的國內政治意圖。過往日本政治的歷史經驗證明:鷹派首相往往能管控中日關係,反而是鴿派首相容易令兩國關係失控。例如,具有親台清和會背景的前首相安倍晉三在2006年/2013年後停止參拜靖國神社,反而得到了自民黨內保守派的諒解,令中日關係止跌回升。如今,親中宏池會背景的岸田只是第5大派閥領袖,對華讓步往往在黨內面對激烈反彈(尤其是安倍派),令中日關係跌宕起伏。事實上,岸田本身並非對華強硬派,曾在中美之間施展平衡術。例如,2022年歐美杯葛北京冬奧,岸田通過派遣東京奧委會主席的折衷作法化解了對立。然而,內政弱勢始終是岸田的短板。岸田本次外訪歐美的國內動機,是要利用對G7外交為「防衛費加稅」背書,安撫黨內鷹派並準備應對國會論戰,以提升低迷的內閣支持率。本次中國對日施壓,將極可能令日本國內形成這樣一個認知:即相對照顧中國偏好的岸田對華外交,其結果換來的卻是更為高壓的外交回應,那以後日本完全沒有必要再讓步,為日本社會支持更為激進的對華強硬領袖提供了火上澆油的材料。
北京施壓恐加速東京離心
對日高壓外交的效果(effectiveness)可能也會是適得其反的。筆者過去十年追蹤日本應對中國外壓 (gaiatsu)的案例發現,自2005年小泉時代以來,日本社會就對來自中國的對日施壓萌發反感。根據日本學者一谷和郎的研究:據2006年日本各主要報章的民調紀錄顯示,當被問到「是否支持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時,反對參拜的佔多數;但若被問到「是否支持中國在靖國問題上向日本施壓」時,不支持的反而佔多數。這背後說明日本國民渴望被他國尊重的心理。
在剛剛過去的2022年,由於5月的中俄轟炸機環繞日本列島,以及8月的中國台海演習把導彈射入日本的EEZ,導致日本對華認知急速惡化。本次中日摩擦後,有日本學者在電視討論節目指出:過去的中日經濟相互依存是共贏性質,如今卻變成中國要脅日本的工具,日本今後有必要和中國保持距離。此外,把對岸田外交的不滿延伸到入境政策,導致日本商界駐華人員和留學生無法入境,等於是把一部分對中國懷有好感的日本國民推向對立面,進一步助長日本的厭華社會氣氛(在早稻田大學學習中文的幾名日本學生都向筆者表示;都對本次中國的做法難以理解)。
中日須防止誤判加強溝通
中日之間最大的課題,就是要防止誤判,保持溝通!在去年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不少紀念活動中,中日雙方的有識之士都強調:保持民間交流是維護中日關係的重要基石。日方需要留意:在強化軍事威懾力的同時有必要加強和北京的外交對話,避免強軍本身刺激北京反彈殃及日中民間交流。中方則需要理解岸田內政弱勢和外交強硬之間的聯動關係,須對日本保持最大程度的戰略耐心。對日高壓,或許能在一時贏得民眾的掌聲喝彩,但是從長期來看恐加速日本對美靠攏,不利於中國外交爭取日本民心!
撰文:張望
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教養學部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