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俄半年烏軍堅守 西方軍援改寫戰局
【分析焦点】今天(24日)是俄軍攻烏半周年,本文總結半年戰况及前瞻局勢。
在以軍演名義囤兵烏克蘭東部和北部邊境數周後,俄羅斯總統普京今年2月24日下令對烏東頓巴斯地區展開「特別軍事行動」,但俄軍隨即從兵分四路入侵全境,普京更宣稱要將烏克蘭「去軍事化」和「去納粹化」。戰前華府警告被指未受烏克蘭澤連斯基政府和歐洲盟友的足夠重視,但從俄軍侵烏之初,美國為首的各北約成員國向烏克蘭提供大量的情報和軍事援助,扭轉戰場局勢,令烏克蘭未如俄方所料一擊即潰,抵擋半年後近期更隱現反攻氣勢。
《華盛頓郵報》最近發表一系列有關俄軍侵烏前後的調查報道,顯示去年夏季起,拜登政府已據情報開始懷疑俄方有開戰意圖,到10月更已成功預判俄軍出兵路線,早早向烏克蘭和主要歐洲盟友示警,但當時除英國外皆反應冷淡——法國和德國堅信仍有外交解決途徑,澤連斯基政府則因美方顧慮泄密,到戰前數天才獲分享詳盡情報內容,故對美方警告一直半信半疑,更傾向擔憂渲染戰爭氣氛反會令烏克蘭經濟未戰先潰。華府同時提前規劃如何在戰爭開始後迅速軍援烏克蘭而毋須美軍直接介入,並促使法、德預先合作擬訂制裁莫斯科的方案。
另一邊廂,據《華郵》報道,俄羅斯負責侵烏規劃的安全情報局(FSB)對可迅速控制基輔和扶植親俄政權滿懷信心,事實證明該情報機構對烏方抵抗意志完全誤判。
【攻烏之初】
標槍旗手破俄戰車
烏軍贏基輔保衛戰
據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整理,俄軍在開戰之初兵分4路:東部軍區領銜從白俄羅斯推往烏克蘭首都基輔、中部軍區領銜從俄羅斯本土西進基輔、西部軍區領銜攻擊東部的哈爾科夫和頓巴斯地區,以及南部軍區領銜從克里米亞向烏南重鎮敖德薩、扎波羅熱和馬里烏波爾分頭出擊。其中澤連斯基身處的基輔受俄軍兩路夾擊,是戰事最初焦點所在。
烏戰首天關鍵戰場是距離基輔市西北約20公里的戈斯托梅利軍事機場,俄軍派空降部隊試圖佔領卻失敗,無法利用長跑道迅速投放增援部隊。同日俄軍兩度突襲基輔的總統府,意圖刺殺澤連斯基,但皆被烏軍擋住。澤連斯基翌晚更走出總統府外拍片,留下「我們都在這裏,我們都在基輔,我們正在保衛烏克蘭」的名句振奮民心。
出師不利的俄軍仍試圖包圍基輔,但不敵烏軍強烈抵抗,3月中旬起攻勢停滯甚至面臨反攻,到3月29日宣布「大幅減少」基輔外圍軍事活動。烏方4月2日宣布重新控制整個基輔州,並揭露「布查大屠殺」震驚西方,但俄方拒認涉案。
北約各成員國的武器援助和以美國為主的詳盡情報分享,對烏軍打贏基輔保衛戰至為關鍵。其中美、英分別提供的「標槍」和NLAW導彈,屢屢重創俄方主力戰車部隊,烏方早年從土耳其購入的「旗手-TB2」軍用無人機,則有效搜索和攻擊敵軍後方的關鍵目標,為烏軍的游擊戰術帶來重大優勢。
【黑海激戰】
馬里烏波爾圍城
苦戰82天後失守
對比基輔的捷報頻傳,烏軍在黑海及其北支亞速海沿岸的作戰則不太順利。一些相對次要的城鎮如梅利托波爾和別爾江斯克早已失守,到烏戰第8天的3月2日,鄰近克里米亞的赫爾松成為首個被俄軍攻陷的烏方戰略重鎮,兩天後輪到位於第聶伯河沿岸的扎波羅熱核電站被佔領。但最重要的黑海大城市如敖德薩和尼古拉耶夫,迄今未曾脫離烏方控制。
烏南戰線此後聚焦於亞速海港口工業要塞馬里烏波爾,烏軍由開戰首天起抵抗,延至4月中旬退守「最後堡壘」亞速鋼鐵廠(Azovstal)。久攻不下約一周後,普京4月21日下令改以包圍為主,令包括被俄方指控為新納粹的「亞速營」等廠內烏軍部隊瀕臨彈盡糧絕。
馬里烏波爾圍城戰持續82天,亞速廠守軍在5月16日烏俄達成協議後撤出及被俄軍俘虜。這意味俄羅斯在開戰近3個月後,終打通本土通往克里米亞的「陸橋」,但亞速營指揮官撤出前主張,他們成功在馬里烏波爾牽制俄軍,為烏軍爭取到重新整編、訓練新兵和接收西方軍援的時間。
烏軍在這戰場另有其他斬獲,包括4月14日以導彈擊沉俄軍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
【頓巴斯攻勢】
俄火力數量壓制
全取盧甘斯克州
烏東戰線方面,東北部的全國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在3月戰况最為激烈,俄軍4月後攻勢放緩,烏軍5月開始反攻並解圍,同時收復一些鄰近城鎮。
在進攻基輔和哈爾科夫不順下,俄軍4月和6月兩度撤換前線主帥,主力轉戰頓巴斯(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兩州)。戰前親俄分離主義武裝已控制這地區不少範圍(包括兩州同名首府),原先跟其對峙的烏軍在俄軍入侵後被迫一再後撤。
頓巴斯以平原為主的地形對俄軍重型較長程火力優勢更為有利。在游擊戰優勢不再下,烏克蘭焦急呼籲西方提供反制武器,但西方遲疑未決,拜登延至6月1日才宣布向烏軍供應「海馬斯」(HIMARS)高機動性火箭炮系統,歐洲多國此後跟進行動。
然而,俄軍此時已憑火力數量的巨大優勢佔據上風,到5月下旬,烏軍在盧甘斯克州只餘北頓涅茨克和利西昌斯克。計及運送和訓練使用的時間,到西方新武器數周後實戰上陣時,烏軍已被迫放棄這對由河分隔的相鄰城市。
【烏軍反擊】
美援海馬斯發威
俄補給線頻受襲
俄軍7月初宣布全取盧甘斯克州後稍事休整,但到下半月重展攻勢時,烏軍新獲的海馬斯和M777榴彈炮等較遠程武器系統已全面投入戰場,重新扭轉軍事平衡。
海馬斯等西方武器以靈活度和準確度見長,前者增加武器生存率,後者扳回火力弱勢。據前線烏軍士兵向BBC所稱,西方武器準確度更高,火力質量上的進步變相大幅收窄俄軍在數量上的優勢。
烏軍以海馬斯等攻擊俄軍在大後方的指揮哨站、火藥庫及其他後勤樞紐(例如橋樑),以重創補給線為目標。有美國國防部官員7月22日向傳媒透露,美國情報部門估算,烏軍已用海馬斯炸毁俄方過百個「高價值」目標。美方一再「加碼」後,目前投入戰場的海馬斯最少有20組。俄方拒認受重創,更稱曾炸毁數組海馬斯,但被美、烏否認。
烏軍7月底起更調整策略,開始攻擊2014年被俄軍吞併的克里米亞,而且不限遠程攻擊,還包括出動特種部隊炸毁俄方空軍基地。
澤連斯基亦改變態度,不再只要求退回戰前控制範圍(即不堅持重奪克里米亞),本月初宣稱此戰「起始於克里米亞,必須在克里米亞結束」。但《紐約時報》指出,烏軍迄今進展只限於拖慢俄軍推進,尚未有重大領土突破。烏克蘭防長列茲尼科夫承認,烏軍需獲100組海馬斯才足以收復失土。
另外,俄軍佔領的扎波羅熱核電站近期頻傳受到炮擊,觸發核災風險,俄烏為此相互指摘。
【半年總結】
烏專家:西方援助關鍵
還需質與量升級
基輔智庫拉祖姆科夫中心外交關係與國際安全項目聯席主任梅爾尼克(Oleksiy Melnyk)戰前曾接受本報訪問,坦言不預期西方直接派兵,指烏軍人力足夠,需要的是武器等軍援。事隔半年再受訪,梅爾尼克對西方的情報和軍備援助表示認可,指那對烏克蘭的生存和制止俄軍推進「貢獻良多」。
梅爾尼克坦言,俄羅斯在軍事和經濟規模上都是烏克蘭的10倍,而且烏方填補國防所需的工業能力有限,國防工廠又持續受襲,故基輔「極其依賴」外國援助。但他強調如欲逐走俄軍,「烏克蘭肯定需要在質和量上獲更強力的供應支援」。
談到總統澤連斯基,梅爾尼克則說:「他展現真正的政治家(statesman)風範——坦白說,這對很多人來說是意想不到。」澤連斯基戰前支持度跌至約三成,到俄軍入侵後反彈到九成以上。梅爾尼克指澤連斯基在戰爭最初的關鍵時期發揮絕對關鍵的作用,展現其個人勇氣和領導力,「其部分成功關鍵在於展示身為主要溝通者的最佳技巧,同時沒有直接干預軍隊事務」。
俄罗斯此役应该是不想打,也不得不打,很显然部队的作战能力也确实有限。但是,我认为拉长战争时间既是不得已为之,也是符合俄罗斯政治意图可走之路。如同,美国想通过此役拉欧洲下水一样,俄罗斯也突然发现可以随便从经济社会层面上给欧洲狠命一击。不解决欧洲脱美的问题是无法达到俄罗斯的政治预期,自然更加不可能迫使乌克兰屈服。不是有种说法,美国再怎么好战,时间拖长到三年以上,也承受不起国内反战的压力。那么,我想欧洲应该不用三年甚至在冬季到来的时候,就会出现大规模的反战压力。虽然,美国会加强对欧洲的压力和控制,也应该无法抵御欧洲来自民众大规模的反战述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