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不可或缺 華人評論网媒

烏戰終結「後冷戰」 大國角力重成世局主調

【焦点分析】俄羅斯2月底入侵烏克蘭,全面衝擊自冷戰結束以降的歐洲安全架構,但戰爭百日過後,局勢顯然未有完全走往莫斯科的屬意方向——戰前莫斯科念茲在茲的北約擴張非但未有停止,相反觸發瑞典和芬蘭申請加入北約,北約內部也更團結,德國更主動提出大幅加強國防力量。但戰爭早期連串失利的俄羅斯在烏東戰線已重新站穩陣腳,專家向本報稱從俄方角度看,改寫歐洲安全架構的討價還價仍只是中局階段。學者指出,從全球局勢來說,俄軍侵烏確打破了後冷戰時代的遊戲規則,世界重新回到以大國競爭、衝突甚至戰爭為中心的現實主義常態。

學者:後冷戰自由主義屬例外

在侵烏前數月,當時已陳兵接近烏克蘭邊境的俄羅斯,曾公開向美國和北約提出一系列安全保證的要求清單,其一主要着眼點在於扭轉自1999年以來的連串北約東擴進程。按莫斯科的論述,北約東擴反映在後冷戰時代的歐洲安全架構愈見不利於俄羅斯,因此俄方須扭轉這項走勢,阻止烏克蘭入北約便是關鍵一步。

儘管西方輿論普遍認為,北約當時並無太大意願接納烏克蘭加入,但俄羅斯仍在2月24日以「特別軍事行動」的名義入侵烏克蘭。這次侵略行徑被西方輿論普遍視為所謂「後冷戰時代」(post-Cold War era)的終結,原有的歐洲安全架構難以為繼。

嶺南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泊匯向本報表示,國際關係格局在後冷戰時代是奉自由主義為圭臬,強調全球治理、經濟相互依賴和國際合作,儘管近年已有迹象轉向大國競爭(以特朗普政府起提出的中美「戰略競爭」為代表),但在烏克蘭的戰爭令「以大國競爭、衝突甚至戰爭為中心」的現實主義模式正式成形。他說從現實主義學派的角度,新冒起的國際關係格局才是歷史常態,自由主義版本只是美國獨大帶來「單極穩定」的例外情况。

俄軍侵烏間接「鞏固北約」

然而,俄羅斯未有外界原先預計般迅速取勝,反而屢傳失利消息,對比之下,西方卻展示近年罕見的團結合作。香港浸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希利溫斯基(Krzysztof Sliwinski)向本報表示,從軍事意義上,俄軍侵烏的即時間接效果在於「鞏固北約」——現有北約成員之間的政治合作,以至軍事商討均見加強。

與此同時,幾個歐洲國家都作出重要抉擇,其中德國向來被詬病遲遲未能達成軍事開支佔GDP比例2%的北約目標,但在俄軍侵烏不久,朔爾茨政府即宣布急升軍費,至上周五(3日)國會正式批出批出總值1000億歐元(約8400億港元)的特別國防基金,以助裝備老舊的德軍重新現代化——希利溫斯基形容,這變化「重要和頗為革命性」。

傳統上奉行軍事不結盟政策的瑞典和芬蘭也決定正式申請加入北約,意味着北約在俄軍侵烏下反而有望逆勢擴張。希利溫斯基還表示,俄軍侵烏令波蘭冒起成為北約其一最關鍵的成員國,除了地理位置外,最重要的因素是華沙在政治與軍事援助以至收容烏克蘭難民上的貢獻。

改寫歐洲安全架構未到終局

不過,這不代表俄羅斯在改寫歐洲安全架構上完全失敗,俄軍在烏克蘭東南部攻勢要比在兩大城市基輔和哈爾科夫來得順利,經歷接近3個月圍城後,終在上月底全面攻陷港口重鎮馬里烏波爾,有望進一步控制黑海的出海口。

希利溫斯基表示,對克宮來說,情况還未去到結局,「我們正處於以軍事手段和違反國際法的形式來討價還價的過程之中,最有可能是基於戰至最後一人的邏輯」。他相信莫斯科有可能以割取烏東土地,以及強行製造通往克里米亞的「陸橋」為目標。

隨着俄軍侵烏演變成軍事及經濟層面的消耗戰,外界如今關注西方對烏克蘭的援助會否無法維持下去,甚至迫使基輔妥協。希利溫斯基承認,按德國和法國的立場看,基輔最終或不得不接受上述條件。

美未忘印太佈局 中美對立增

上周五(3日)踏入第100天的俄軍侵烏無疑搶盡目光,但中美角力仍是當前國際格局的最重要議題。拜登上月中旬先主持美國-東盟特別峰會,促成東盟將美國提升為跟中國同級的「全面戰略伙伴」地位,月底再出訪韓國和日本,24日趁「四方安全對話」(QUAD)峰會公布「印太經濟框架」(IPEF);國務卿布林肯26日發表因他本人染疫而推遲發表的對華政策演說,重申要「塑造戰略環境」抑制中國,但強調無意尋求新冷戰。外界將連串舉動視為華府要展示轉向印太和對華戰略競爭的布局,未有因俄軍侵烏而改變。

張泊匯認為,布林肯的演說未有真正重新定義中美關係,但在烏克蘭的戰爭提高中美之間的相互不安全感和戰略不信任,反而加劇了中美對立。他解釋,美國變得更關注台海戰爭的可能性,故尋求升級對台關係,但華府政策反過來觸發北京的嚴厲回應,後者懷疑美國的動機是鼓勵台獨,從而扼殺中國崛起。他續稱,中俄在QUAD峰會期間的聯合空中巡邏,則反映兩國戰略合作的加深,尤其是雙方當時都派出戰略轟炸機,跟一般只涉及戰術武器系統的聯合軍演有所分別。

(明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