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芬蘭中立早變調 睹烏困局添入北約決心
俄軍侵烏前不久,用以描述芬蘭在冷戰時期「委曲求存式」中立政策的「芬蘭化」(Finlandization)概念,曾受爭論是否烏克蘭面對俄羅斯軍事威脅下的合適外交模式,但隨着普京下定決心出兵,這選項已不再現實。芬蘭的處境跟烏克蘭並非全無可比之處,正是俄羅斯這些年來對烏克蘭領土的吞併行動,促使芬蘭擔憂步烏國後塵,因而進一步走近北約,甚至邁向正式申請加入之路。
法國總統馬克龍2月初飛往莫斯科斡旋前,提出將烏克蘭「芬蘭化」是「放上枱商討的模式之一」,以求化解與俄緊張局勢。這說法隨即惹來反彈,無論芬蘭抑或烏克蘭都有不滿和反駁的聲音。
提議將烏克蘭「芬蘭化」的想法在西方國際關係學界並不新鮮——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前不久,美國外交界元老基辛格和布熱津斯基分別在報章撰文,同樣建議剛經歷革命變天的烏克蘭採取類似芬蘭的外交模式。
後冷戰漸棄中立 95年入歐盟
事實上「芬蘭化」的概念更多是冷戰遺緒,為跟西方建立更密切關係,芬蘭在冷戰結束後已逐漸偏離原有中立政策,關鍵是1995年加入歐盟。芬蘭其後活躍參與歐盟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CFSP)的發展,包括在1999年加入創立CFSP重要一環的「共同安全與防務政策」(CSDP,相當於歐盟防衛和危機管理的指引)之前身。2005年,時任芬蘭總理萬哈寧曾表態稱,該國在鐵幕年代確是政治中立,但自加入歐盟後已不復再。
不過,從芬蘭始終未曾在官方層面尋求正式加入北約,維持不加入軍事同盟,可見該國中立政策痕迹仍在。這不代表芬蘭抗拒跟北約交流合作,相反早在1994年和1997年便分別加入北約和平伙伴(PfP)計劃和歐洲-大西洋伙伴理事會(EAPC),1996年和1999年分別加入北約領導的駐波斯尼亞和駐科索沃維和部隊——但俄羅斯本身都有加入以上項目。直至2001年阿富汗戰爭,芬蘭才在俄羅斯未加入下參與國際駐軍,但當時的背景是莫斯科在9/11恐襲上最初站在同情美國的立場。
俄吞克里米亞後 芬瑞北約合作頻
2014年烏克蘭變天後,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和加劇烏東戰火,促使芬蘭及瑞典重新思考與俄關係,進至成為兩國跟北約關係的第一個分水嶺。赫爾辛基的智庫學者佩蘇(Matti Pasu)認為,俄羅斯自2014年後對烏克蘭的所作所為,令芬蘭輿論對俄羅斯的負面批判顯著增加。
芬蘭和瑞典依然未尋求加入北約,但此後跟北約展開更深入的軍事合作,在2014年夏季成為北約的「增強機會伙伴」(同期另有3國,烏克蘭於2020年加入),藉此獲得北約度身訂做合作模式,包括確保伙伴國可跟北約武裝部隊按北約的標準、規則、程序和相似裝備來協同運作。同時,芬蘭在2017年跟北約簽署政治框架安排,以在網絡防衛上加強合作,參與北約的合作網絡防禦卓越中心(CCDCOE)、網絡防衛軍演和涉及網絡的「巧防衛」項目。另一邊廂,瑞典在2014年後加強跟北約交流,而且扭轉冷戰結束以來的裁軍方向,重新提升軍事預算和重啟徵兵制。
儘管如此,芬蘭和瑞典主流民意對北約仍有保留,直至今年2月俄軍侵烏才迎來第二個分水嶺。自3月起,芬蘭和瑞典對加入北約的支持度終於突破五成,最新數字分別高達約75%和60%,遠高於之前的兩三成,兩國政界也大幅調整立場,部分以往不贊成加入北約的政治人物也「轉軚」——包括芬蘭總統尼尼斯托和總理馬林。至此,芬蘭和瑞典距離加入北約又走近一大步。
(紐約時報/路透社/歐盟安全研究所/芬蘭外交部網站/北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