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不可或缺 華人評論网媒

「普京不能繼續掌權」:這不是拜登的口誤

【焦点分析】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3月28日,表示他會願意和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會面。但在更早的時候,拜登卻在波蘭的演說中聲言普京不能再掌權。拜登後表示這只是他出於表達道義上的不滿,並不代表美國政策轉向尋求推翻普京政府,但真的如此嗎?

西方政客習慣於在公開發言或演講時自由發揮,難免出現「口誤」。有的口誤會引發嬉笑、嘲諷、尷尬和爭議,有的則會對僵局的打破帶來新的機遇。這些口誤究竟是無心之失,還是故意而為之,讓公眾充滿猜測。

當地時間3月26日,面臨俄羅斯在烏克蘭持續的軍事威壓,美國總統拜登在波蘭華沙發表演講時突然提到「俄羅斯總統普京不能繼續掌權」,白宮和國務院隨即緊急滅火,強調拜登言論並非尋求俄羅斯政權更迭,而是表達「不能允許普京對他的鄰國或該地區行使權力」的意思。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當日對路透社表示:「這不是拜登能決定的。俄羅斯的總統是俄羅斯人選舉出來的。」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哈斯(Richard Haass)在Twitter上發帖稱,拜登關於「普京不能繼續掌權」的言論「讓困難的局勢變得更加困難,讓危險的局勢變得更加危險」。

這並不是拜登此次訪歐期間的唯一口誤。拜登3月25日在和波蘭總統杜達(Andrzej Duda)會面時,誤將對方稱為「大使」。白宮事後公布的會面記錄,也並沒有對拜登這一「口誤」進行修正。

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曾說過:行有疏失,容易補救;言有疏失,不可挽回( A slip of the foot you may soon recover, but a slip of the tongue, you may never get over)。從白宮發言人和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多次出面辯解就可以看出,拜登這一言論算得上「口誤」,而且他本人似乎並不想挽回什麼。3月28日,他向記者辯解道,「俄羅斯普京不能繼續掌權」這句話只是他個人對普京這個人表達道義上的不滿,並不代表美國政策轉向尋求推翻普京政府。

拜登這種不道歉、不收回的態度和他的團隊之前的辯解並不一致。那到底是誰在說謊?如何理解拜登的口誤,拜登這一「口誤」有特殊的含義嗎?

從語言學角度看,口誤是日常生活人們常會出現的言語上的失誤,即便是知名電視主持人也免不了口誤。這種「口誤」被語言學家定義為「說話人對其試圖表達的一種偏離」。造成這種偏離的原因主要有三個:語言間的相似性、語言單位的複雜性以及語言詞彙使用頻率導致的習慣性。這三個原因都是「技術性」原因。按照美國語言學家弗羅姆金(Victoria A. Fromkin)的分析,口誤不是語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的失誤,而是語言運用(language performance)的錯誤。

比如,奧巴馬2010年稱「中東顯然是數世紀以來困擾中東的一個問題」(The Middle East is obviously an issue that has plagued the region for centuries.)。奧巴馬口誤將」地區衝突」說成了「中東」。2008年大選,奧巴馬公開介紹拜登擔任競選搭檔時,稱拜登為「下屆總統」,拜登則稱呼奧巴馬為「貝拉克·美國」(Barack America)。

拜登從政以來就存在這方面的技術性失誤。2021年4月21日,拜登在就新冠疫情形勢發表演講時出現口誤,將「salon」(理髮店)說成「saloon」(酒吧)。特朗普執政時提到的「unpresidented」(特朗普自造詞)也可能和「presidential」(總統支配的)的相似有關。大流行期間,美國衛生官員將「virus」(病毒)和「vaccine」(疫苗)混淆導致的口誤,也是這種技術性的錯誤。

從生理學角度看,政客口誤還可能與年齡有關。拜登經常將國家、城市、日期、甚至性別和職位搞混。前總統特朗普凍結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時,當時籌備競選的拜登批評特朗普時,誤將「東烏」說成了「東阿富汗」。拜登有時還錯誤地表達了反面意思。比如,他競選期間提到,自己會消除資本利得稅,而實際上他想表達的是提高資本利得稅;2020年9月,拜登在費城發表演講時,錯把美國新冠死亡病例20萬說成了2億人;2021年3月,拜登還將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稱為「賀總統」。

這種「口誤」大多會被公眾原諒,不會引發大的爭議。但它會引發公眾對拜登執政能力和身體健康狀況的擔憂。

從政治學角度看,政客的有些口誤時有意而為之。2021年10月,拜登在一檔CNN節目中宣稱美國會「保衛台灣」後,白宮緊急澄清說,美國的政策沒有任何改變。這種口誤很可能是拜登故意為之,屬於刻意打台灣牌,以緩解他在國內面臨的來自對華鷹派的壓力。前總統列根當年「轟炸蘇聯」的玩笑,也是冷戰期間,美國享有一定地緣政治優勢情況下加大對蘇心理戰的一種表現。

從心理學角度看,口誤是自身習慣使然,比如特朗普,經常口誤,且從來不為自己的口誤辯解;也是當事人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在疲勞、緊張或醉酒(比如葉利欽)等狀態下的錯誤語言表達。但是,根據世界知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 1901 年發表的《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政客口誤往往也反映其「真實內心」。

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平時不經意間出現的諸如口誤、筆誤、動機性遺忘等差錯並不是無意義的,而是受到其潛意識的影響。例如,當某人在開幕式上出現口誤,把「宣佈開會」說成「宣佈閉會」時,這代表了他心裏事實上不願意召開會議。這一心理學理論認為,當一個人口誤時,他們不經意間泄露內心壓制已久的秘密和慾望。這種口誤被稱為弗洛伊德式錯誤(Freudian slip)。1979年,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的心理研究人員對弗洛伊德式錯誤的研究發現,當一個人面臨壓力或語速加快時最容易出現口誤。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文化底藴不足,發言的隨意性很強,他的失言往往不是口誤。

這種口誤在美國政界也被稱為「金斯利口誤」(Kinsley Gaffe),一般指政客們無意中說了實話,使自己的政治形象受到損害。這一說法源自美國知名政治評論員金斯利(Michael Kinsley)的一句名言:「政客說實話謂之失言「(A gaffe is when a politician tells the truth.)。

如2012年在共和黨黨內初選中,作為候選人之一的羅姆尼(Mitt Romney)說:「我並不關心很窮的人們」,掀起軒然大波,羅姆尼不得不多次出面更正澄清。事實上,共和黨確實被多數人認為不重視窮人的利益。

一般而言,「熱咪」(hot mic,一般指未關閉麥克風而曝光的私下談話)泄露的內容,即便後來被當事人稱作「口誤」,也會被視為「金斯利口誤」,也就是當事人真實想法。

比如,奧巴馬2011年G20期間曾和時任法國總統薩爾科齊私下會談,吐槽時任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薩爾科齊向奧巴馬說:「我受不了他了,他是個說謊者。」而奧巴馬則回應道:「你還煩了,我得天天跟他打交道呢。」事實證明,奧巴馬執政8年和內塔尼亞胡的關係一直很僵。

拜登此次訪問歐洲面臨不小的壓力。一方面,美國聯合盟友的制裁並沒有讓俄羅斯退縮,另一方面,他也要在拒絕向烏克蘭派兵的情況下展現和鞏固美國在北約的領導力,以及在俄烏問題上的強勢形象。美國自稱俄羅斯將會在烏克蘭發動化武襲擊,包括可能的核威懾,更多也是一種心理層面的示強,拜登絲毫不能示弱。

所以,從政治、心理學角度看,拜登有關「俄羅斯總統普京不能繼續掌權」的言論,應該是一種弗洛伊德式錯誤,部分反映拜登、及其部分幕僚的真實想法。美國國安和情報部門可能對政權更迭選項進行過討論。拜登擔任副總統、希拉里擔任國務卿期間,美國國安團隊就曾被指藉助中東顏色革命試圖推動俄羅斯政權更迭,阻止普京再任總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