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資訊戰下的「Twitter偵探」
【焦点分析】俄烏戰事爆發逾月以來,這場戰爭讓不少網民化身成「推特偵探」(Twitter spy),以蒐集、分析各種最新衝突資訊為樂。外界認為這些網民的工作有助公眾進一步了解戰事的資訊真偽、最新發展動向,以至可能影響戰爭罪行責任歸屬等,惟也有人憂慮他們可能在散播虛假資訊,甚或令涉事人員陷入危險。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29歲的Kyle Glen日常在英國威爾斯從事臨床研究工作,乍看與一般人無異。不過,自從3月6日起多段聲稱可證明俄羅斯軍隊轟炸平民逃生路線的影片在Telegram上出現,他便開始化身成「Twitter偵探」去驗證影片真實性,因為坊間既有人認為俄軍轟炸平民逃生路線的影片是人為偽造,目的是要抹黑俄羅斯;亦有人相信這是俄軍不人道侵略行動的證據。
在翻看相關影片後,Glen發現了一個擁有4個金色圓頂東正教教堂的地標。他於是透過Google Maps和美聯社檔案照片找到其精確座標,確認這座教堂位於基輔近郊的伊爾平(Irpin)。其後,他再配合即時通訊軟件Discord、社交網站Reddit和Twitter上的多條影片,顯示目擊者描述現場遭到轟炸的慘況。
僅花了12分鐘,他便判定影片並無造假,並將研究成果發布在自己的Twitter帳戶上。Glen表示:「現在戰爭與衝突發生的方式非常迅速,訊息量也很龐大,許多細節可能會遭到忽略。我認為若有人將這些工作當成嗜好會很有幫助。」
所謂的「Twitter偵探」,其實就是像Glen一樣自稱「公開來源情報」(OSINT)的用戶,他們大多有正職工作或正在求學,其餘時間則在網上追蹤俄烏兩軍的一舉一動。他們的偵查工作核心在於地理定位,配合利用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免費公開資源,包括安全視頻源和衛星圖像等。每當有新的衝突的影片或影像出現時,他們便會以掃描鏡頭以尋找地標或其他線索,試圖確定其位置以驗證其準確性,或是揭穿一些戰爭宣傳(war propaganda)。
如今在戰事持續的情況下,這些「偵探」得到不少主流的關注,不論是成員人數和粉絲數量正不斷上升,例如開源情報收集者私人群組Project Owl,其成員由戰爭前的 15,000 人增加到目前的近 30,000 。
另外,Twitter上部份專業的社交媒體賬戶,如 Intel Crab、Calibre Obscura 和 Aurora Intel等,通過分析俄羅斯出兵的關鍵動向,利用最新的公開技術提供對關鍵活動的實時分析,迅速發布給予渴望信息的公眾,例如俄羅斯軍隊沿烏克蘭邊境撤離,或是俄軍車隊撤離烏克蘭首都基輔外戰事資訊。隨着戰事持續至今已滿一個月,他們的發現甚至經已影響戰場戰略進行。
烏克蘭副總理兼數位轉型部部長費多羅夫(Mykhailo Fedorov)表示,OSINT社群的工作對他們至關重要,他又指出烏克蘭政府還有一款名為Diia的應用程式,允許公民上載帶有地理標記的照片和影像,以通報俄軍動向。他說:「我們每日收到成千上萬且非常有用的報告。」
源自阿拉伯之春?
其實,「Twitter偵探」在互聯網時代並不是新鮮事。類似的業餘情報分析愛好者的行動,早於2011年中東地區「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示威浪潮期間已開始受到關注。當年由於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的使用人數急遽增加,大量未經過濾的衝突畫面,於網上實時呈現在全球公眾面前。
而自2014年開始,隨着互聯網的免費公開資源不斷增加,加上Google Maps、 衛星圖像服務 Maxar Technologies等的優化,有利OSINT 研究人員進行更有效的研究工作。其後,「Twitter偵探」參與了追蹤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軍事行動,並嘗試提供俄羅斯涉嫌在烏克蘭上空擊落馬來西亞航空MH17客機的事件證據。
去年1月6日的美國國會山莊衝擊案,當時有許多OSINT愛好者在網上傳播情報,甚至聯邦機構也依賴這些情報來緝拿涉事暴徒。
外界意見兩極
雖然部份「Twitter偵探」具有相當專業的背景,惟不少人僅是業餘愛好者,令外界對他們的工作以至研究的成果存有爭論,甚至抱有質疑。多倫多大學公民實驗室高級研究員 John Scott-Railton 表示,OSINT愛好者的精密和實際能力均是「了不起」,認為他們記錄和驗證衝突鏡頭的工作,將有助於阻止俄羅斯試圖傳播有關的戰爭宣傳。
長遠而言,OSINT的工作還將可能產生更大的影響。舉例,假如社運人士、學者和媒體專業人士等利用相關資訊彙編資料,列出較完整的戰爭時間軸,或有助國際社會就戰爭罪行追究責任。
然而,也有人對相關的工作持保留的態度,擔心這些業餘「偵探」反在散播俄烏即時戰況的虛假資訊。 由於這些人士沒有受過任何專業訓練,也沒認證,有機會令相關資訊的涉事人員置身於危險之中,網民或不自覺成為散播假消息的幫兇;在精確驗證之前分享戰事衝突鏡頭,或涉及放大血腥和性虐待等圖像,有違網絡道德。
图:「推特偵探」的工作核心是地理定位。(Get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