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烏克蘭新納粹「亞速營」軍團是何方神圣?
【军事重点】烏克蘭戰爭持續,普京向烏克蘭動武表示要將烏克蘭「去納粹化」、「去軍事化」,並解放烏東同胞。在烏克蘭戰場中,備受爭議的「亞速營」(Azov Battalion)亦再次受到關注。這個極右國族主義及白人至上主義的民兵軍團在2014年起成為烏東地區的抗俄主力,並成為烏方正規軍隊。
隨着國際軍團、各地志願軍的加入,恐怕使戰事更趨複雜化,或令烏克蘭成為下一個像敘利亞、阿富汗般的極端主義溫床。
南部港口城巿馬里烏波爾(Mariupol )為現時兩軍激戰的其中一個主要戰場,日前俄軍被指轟炸當地一間婦科醫院,總統澤連斯基指責俄方犯下戰爭罪和種族滅絕。但俄方周五反駁指醫院本已由亞速營軍人佔據,國防部指事件為「精心排演的構陷」。
亞速營再次受到關注乃因目前烏克蘭戰況中,受到俄軍猛烈圍攻的馬里烏波爾正是亞速營的根據地,而且在首都基輔亦有亞速營成員支援。周一,烏克蘭國防軍在Twitter發布一段影片,顯示亞速營戰士在子彈上塗上豬油,用來對付支援俄軍的車臣戰士。
亞速營是一支成立於2014年5月的極右民兵織,當時正值烏克蘭危機。3月18日,俄羅斯佔領克里米亞半島後,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的親俄分子不斷發起示威,頓涅茨克(Donetsk)及盧甘斯克(Luhansk)分裂勢力自行宣布成為共和國,跟政府軍爆發武裝衝突。由馬里烏波爾志願者成立的亞速營於6月第一次參戰,協助政府軍奪回該城,隨後便被編入正規武裝部隊,持續參與頓巴斯的戰鬥,更獲時任總統波羅申科(Petro Poroshenko)表揚。
亞速營在早期約有900至1000名成員,來自極端國族主義、新納粹及白人至上主義團體。創立阿速營的Andiry Biletsky曾為「烏克蘭愛國者」及新納粹組織「SNA」(Social National Assembly)兩個組織的領袖,其中SNA有襲擊烏克蘭少數族裔的往績。
Biletsky曾發表不少激進言論,包括曾於2010年稱烏克蘭的國家目標是「在最後的十字軍東征中領導世界的白人,對抗閃米特人(Semite)領導的劣等種族。」Bilstsky及後更在2014年大選中晉身國會,出任議員直至2019年。他在2016年成立的極右國民軍團黨(National Corps party),核心支持者正是亞速營的退役兵。
政府與寡頭支持
而像亞速營這些極右民軍,除了受到政府內政部支持,亦受到烏克蘭的寡頭(oligarchs)金援,包括富商科洛莫伊斯基(Ihor Kolomoisky)。曾擔任東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Dnipropetrovska)州長的科洛莫伊斯基,除了資助亞速營,還重金培養或金援多支民兵,包括「第聶伯羅—1」、「第聶伯羅—2」、「艾達營」(Aidar)及「頓巴斯營」(Donbas)等,對抗烏東地區的親俄武裝分子。
儘管亞速營否認信奉納粹,但不少成員卻是不折不扣的納粹分子,在軍服、槍枝及武器上加上納粹符號,或是在身上紋上SS紋身,過往亦有公然襲擊國內吉卜賽人及LGBT社群的事件。在2016年,「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也在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出訪烏克蘭之前,發表公開信促請杜魯多要求烏方正視人權問題,並在信中詳列亞速營在烏東的不法行為,包括非法拘留及虐待。
烏克蘭的動盪為白人至上極端分子提供了訓練機會,情況如同政局不穩的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多年來滋養出的『聖戰士』。
西方對亞速營態度曖昧
美國《The Nation》雜誌在2019年曾形容:「烏克蘭是全球唯一一個國家把新納粹分子納入正規軍隊。」而事實上,俄烏關係2014年急速惡化以來,烏克蘭政府軍面對強大的俄軍,可謂實力懸殊,根本無法不靠民兵的助力,儘管烏克蘭與西方國家都了解這種極右化的危險。
事實上,在2015年,美國及加拿大都宣布基於亞速營的新納粹連繫不會向其「提供武器、訓練或其他援助」。但美國在翌年在國防部壓力下便已解除禁令。在2019及2021年都分別有眾議員去信要求國務院把亞速營列入「外國恐怖組織」(foreign terrorist organization, FTO),但華府從未落實回應,對於這個極右納粹團夥,態度搖擺。而在普京眼中,烏克蘭正是再次受到納粹主義威脅,攻擊及打壓頓巴斯地區內的俄裔人口。
自俄烏危機今年擴大,亞速營亦迅速壯大,有指常規軍員已多達3,000人,甚至有專門培訓青年軍。而且由於受到政府及寡頭支持,可見他們的武器裝備齊全,包括重型武器及軍車等,絕非一般民兵能比較。
淪全球極右翼「實戰場」?
烏克蘭的納粹或極右國族主義滋長,是否足以成為普京全面入侵烏克蘭的依據?不少評論都認為普京的「去納粹化」雖是籍口,但卻給予了俄方入侵的口實。不過,自俄烏戰事爆發以來,極端派系民兵的現象恐怕引起西方憂慮,擔心烏克蘭會演變成極右主義的培養皿。有分析認為,烏克蘭的混戰會給全球極右組織提供實戰經驗和戰鬥訓練,部分極端分子可能已進入烏克蘭境內。
澤連斯基政府號召外國民眾來到烏志願參戰,外交部長庫列巴(Dmytro Kuleba)日前表示,已有來自52個國家,多達2萬的外國志願者加入烏克蘭的「國際軍團」,但庫列巴並未透露已有多少人已抵達烏克蘭。不少志願者都表示,希望援助烏克蘭人,捍衛西方自由民主,協助烏克蘭把俄軍擊退。但與此同時,烏克蘭的「號召」亦引起極右論壇的關注,呼籲加入戰爭。
外國志願軍進場 觸發雙方混戰
專門監測恐怖主義活動的賽德情報集團(SITE)總監Rita Katz向《紐約時報》表示,北美或歐洲的白人至上主義者及新納粹分子赴烏克蘭的動機在於取得作戰經驗,同時也可能是受到意識形態驅使,這些極右組織會認為對抗俄羅斯就是對抗共產主義,符合二戰時的歷史論調,並把當代俄羅斯與普京跟前蘇聯連繫起來。
《德國之聲》引述德國內政部消息報道,目前已經有德國境內的右翼極端分子已經抵達,或正試圖前往烏克蘭加入當地戰事。另有德國媒體報道指,在烏克蘭加入亞速營的德國公民部分乃來自新納粹團體。SITE的消息又顯示,芬蘭的新納粹和白人至上主義者在Telegram鼓勵芬蘭同胞與烏克蘭人一起戰鬥。
無可否認,激進的國族主義和新納粹主義本就並非烏克蘭的民意主流,不至於構成俄軍入侵的合理原因,但極端主義威脅在這個歐亞交界確實存在。隨着烏克蘭全面爆發戰爭,各路國際人馬進場:動機不一的烏軍援兵、俄羅斯從車臣地區、白羅斯、敘利亞等地招募的援兵,已令這場戰爭的性質複雜化。
「烏克蘭的動盪為白人至上極端分子提供了訓練機會,情況如同政局不穩的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多年來滋養出的『聖戰士』。」美國安全情報諮詢公司蘇凡集團(Soufan Group)的負責人Ali Soufan又指,一些國家的內戰或暴亂總會吸引到外國志願者,很多人起初是出於人道主義而參與,但每每導致暴力衝突加劇和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