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鐵站到太空站都沒有英語?美國有話說了
「各地鐵站使用了40年的英文station一律以拼音Zhan所取代,甚至標誌方位的East、South、West、North也全部變成dong、xi、nan、bei。」美國人看不明,也想不通;一度努力學習西方文化的中國,竟然「去英文化」,中國難道不要來矽谷交流高科技?北京冬奧出現「去英文化」,不僅表現在街區景觀的名稱上,也反映在文化教育的體制中。《美國之音》稱︰「去年兩會期間有官員建議不再將英語列為高考必考、義務教育必修的課程,結果去年9月教育部就在上海試點,取消了小學生英語考試。」
2021年3月全國兩會召開,全國政協委許建議「取消英語中小學生主科地位」。理由很簡單︰「自國家推行英語教育以來,不少家庭傾盡大量心血培養孩子學習英語技能。英語教育市場需求旺盛也滋生了五花八門的英語培訓機構。建議取消英語主科地位,或許能夠減低一些家庭的教育費用支出,減少英語培訓市場的亂象發生,緩解對英語缺乏興趣或是成績不佳學生的焦慮,激發學生加強素質教育的學習。」
是年7月國家提出教育改革,名為「雙減政策」。「雙減」之意,一是減輕內地義務教育(又稱免費義務教育,現限為小學6年、中學3年)階段學生的作業負擔;二是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類同香港的補習班)。《紐約時報》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轉變︰「2018年有近兩億中國學生學習外語,從小學一直到大學,因為長期以來,閱讀和說英語的能力被認為是高薪工作、出國留學機會和更好資訊獲取管道的關鍵。」
《美國之音》今天以另一個角度解讀,文章標題〈習時代的去英語化:文化自信還是夜郎自大?〉內容想要說些什麼?就是認為中國要走封閉的路線。不過,論者似乎忽略美國對中國留學生的限制、阻止中美企業科技交流的事實。
習近平主席日前在〈2022年世界經濟論壇〉演講中提到︰「經濟全球化是時代潮流。大江奔騰向海,總會遇到逆流,但任何逆流都阻擋不了大江東去。動力助其前行,阻力促其強大。儘管出現了很多逆流、險灘,但經濟全球化方向從未改變、也不會改變。世界各國要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堅持拆牆而不築牆、開放而不隔絕、融合而不脫鉤,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這是不點名的批評時下美國的對華政策。
「中國學習英語那麼多年,英美尊重中國了嗎?」網民對減輕內地英文教育的一個直覺反應。中國2001年尋求與歐洲太空總署合作,參與國際太空站(ISS)建設而不果,原因是西方需要技術保密;2011年美國通過《沃爾夫條款》,立法禁止了美國太空總署(NASA)署與中國進行任何科學或技術交流。中國怎麼辦?唯有自行研發建造國產的太空站,2021年,中國太空站終於完成這個計劃。
不單只京津地區的地鐵站名「去英文化」,中國的太空站更是全中文化,外國航天員想要進駐中國空間站,先要申請,然後通過中文測試。換言之,中文即將成為了太空語言。
美國人要學中文嗎?奉勸要趁早,事關中文不容易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