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不可或缺 華人評論网媒

李小龍.軟實力.國際性

李小龍是香港人的一面旗幟,在中華民族最危難時期,他走在最前面。從李小龍到保釣,從爭取中文合法化到反貪官,都是香港人在港英時期「去殖民化」的歷史,特區政府必須溫故才能知新,將這些人與事都列在博物館中,放進通識教育與歷史教科書中,才可以在當前反擊港獨的軟實力之戰中,扭轉乾坤。

香港怎樣建立自己的軟實力,在於要對自己的歷史作出充分的掌握,而不是被一些過眼雲煙所迷惑,也不是被那些所謂的時尚所左右。香港歷經黑暴滄桑後,必須痛定思痛,從根源上著手,準確認識自己的歷史,並且建立全民共識,從娃娃抓起,才可以成為整個城市的心防,不會被那些黑暴文宣洗腦,不會被那些鼓吹港獨的兒童繪本所誤導。

李小龍是香港人的一面旗幟,展示香港人是中國人,在中華民族最危難時期,是走在最前面的先鋒。李小龍的電影在七十年代的香港,不僅創造了一個票房的傳奇,而在英國殖民時期,展現了中華民族主義不屈不撓,不畏外國強權,用中國傳統功夫反擊,贏得了時代的掌聲。

李小龍的聲望延伸到全世界,包括非洲大地的黑人都對李小龍痛打白人的鏡頭感佩不已,認為中國人就是厲害。美國社會對李小龍的形象也很正面,認為他是美國的傳奇,可以將中國的傳統功夫加以現代化。好萊塢電影《標殺令》(Kill Bill)就代表西方對李小龍武打風格的致敬。連飽受戰火洗禮的波斯尼亞的莫斯塔爾市,也興建了一個李小龍雕像,彌補當地不同族群的戰爭傷口,顯示李小龍的國際性,可以超越國界與畛域之別。

但回歸之後,香港特區政府並沒有對李小龍的歷史重視,李小龍沒進入香港新一代的記憶中,位於九龍塘李小龍故居受到民眾的瞻仰,業主余彭年要捐給港府作為李小龍紀念館,但港府的官僚卻長期拖延,在程序主義的名義下,不了了之,最後拆卸了,讓李小龍迷大呼痛惜。(亚洲周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