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份公报背后|不必心存侥幸 “新冷战”已经到来了
【焦点分析】尽管仍有不少声音回避这一点,试图说服人们相信,“和平与发展”依旧是世界的绝对主流,但面对迭至的现实,他们无法否认,对抗和敌意正不断蔓延,那些并不致力于共同发展的因子在持续膨胀,并渐渐勾勒出一副对峙和抗衡的图景。
在这场可能愈发残酷的竞争中,中国是不太情愿的主角,美国和它的盟友们则在持续加大戏码,迫使中国不得不参与指向零和博弈的演出。
最近的两份公报令这一趋势展露无遗。
6月13日,G7峰会公报出炉,称“我们将继续协商透过集体模式应对非市场经济政策与做法的挑战,这些做法妨害公平与环球经济透明运作”,“我们将推广我们的价值观,包括促请中国尊重尤其是涉及新疆的人权与基本权利,以及庄严载入《中英联合声明》和《基本法》,关于香港的那些权利、自由和高度自治”,“我们强调台湾海峡两岸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鼓励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岸问题”,“针对全球供应链中的各种形式的强迫劳动问题,我们都感到担忧。这其中包括由国家支持的针对弱势少数群体的强迫劳动,比如在农业、太阳能发电板、服装等领域”。
一天之后,北约峰会联合公报发表,这是北约在峰会公报上首次点名中国。公报第55条指,中国正在迅速扩大核武库,在实施军事现代化和公开宣布的军民融合战略方面是不透明的,“中国公开的野心和强硬的行为对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和与联盟安全相关的领域构成了系统性挑战”。
与此同时,美国总统拜登在G7峰会提出“重返更好世界”计划,宣称将构建一个“由主要民主国家领导的、以共同价值观为导向、高标准和透明的”基础设施伙伴关系,旨在“满足中低收入国家巨大基础设施需求”。
中国媒体在报道上述新闻时,常将重点聚焦于G7集团或北约内部的分歧上,以暗示中国并非受到集体敌视,这不过是西方国家面对自身衰落事实的一种无力挣扎。
比如“(G7)会议期间暴露出的分歧一度变得极为敏感,以至于房间内所有的互联网都被切断”,G7领导人在与北京打交道时如何权衡合作与对抗有不同的看法。北约秘书长也说,“北约不是要与中国开展新冷战,中国不是北约的对手或敌人,但是北约需要共同应对中国崛起对北约安全构成的挑战。”
比如默克尔和马克龙接连缓颊。前者声称中国是一个系统性竞争对手和经济上的竞争者,但中国也是一个合作伙伴,“如果没有中国合作,在其后变化等领域将永远无法找到解决方案”;,马克龙说,“G7不是与中国敌对的俱乐部。在应对气候变化、贸易等问题上,G7成员仍要同中国一起合作。”
比如英国首相约翰逊公开表示,(北约)与会的各国领导人都不希望与中国开启一场“新冷战”。此外,G7成员国原本对台湾问题意见存在分歧,法德不愿插手,但在美日两国的“极力怂恿”下,最终在公报发布前数小时才得以拍板敲定。
从情感上,关注这些繁杂的细节可以给人安慰,不过在更为整体的趋势面前,就显得苍白而累赘——西方世界的确不是铁板一块,从来都不是,也不必是,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结成集团式的对外同盟,虽然可能松散,却非常有效。尤其当面对意识形态对手时,历史已经反复证明这一点,且迄今为止从无例外。
即便在冷战期间最为剑拔弩张的时刻,美国和苏联也始终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保持合作,如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这和今天马克龙与默克尔呼吁同中国在生物多样化及气候变化等领域加强合作如出一辙。诚然这都是人类的本质利益,但在国家竞争的丛林中,它们更常扮演的是“面子工程”,是政客表现涵养虚与委蛇的工具,处在现实利益的最边缘。
就像在稍早前新疆棉花事件时,多维新闻的文章所说,相较于那些能带来痛苦回忆的增派驻军或武力威胁,“软对抗”的形式更有迷惑性,因其常常包裹在所谓“竞合”的外表之下。而一旦将这层糖衣剥落,今天的世界与曾经的冷战年代,仍旧遵循着同样的零和逻辑。
还有观点将希望寄托在美国的衰落之上,这亦显得天真。通过新冠疫情不难看到,即便在失败的公共政策和混乱的反智氛围中,即便感染率和死亡率依旧高企,疫情仍未能对美国造成实质冲击——美国或许终将衰落,但这个下行通道可能异常平缓且漫长,而中国并不一定总能隔岸观火。
必须要承认,集团式的反华同盟已经形成了,这种趋势已经拥有强大惯性,不可能因为集团内部的分歧刹车。这并非冷战的复刻,而是已具备了新的特征、新的样貌和新的路径,是冷战的“升级版”。“新冷战”在语言上并不诉诸于你死我活,这恰恰是其欺骗性所在。
保持清醒的危机感对北京而言非常必要,民间氛围可以保持自信和从容,但决策层应当看到,一列反华列车正在提速,必须早做准备。(D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