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澳洲對華政策大辯論 陸克文痛批莫里森誤國

如果說加拿大和中國關係因為孟晚舟案件和兩個「邁克」案件(兩名被扣的加拿大公民正在北京等候量刑,兩人都名叫「邁克」)而陷入死胡同,那麼,至少在經貿領域,尤其是能源領域,加中的貿易仍然在進行中。而澳洲與中國的外交對峙卻不但讓雙邊關係進入了歷史的黑暗期,更為嚴重的是,北京或許在經貿領域,將採取全面的制裁,這個信號在五月初就初見端倪。中國國家發改委宣布無限期暫停「中澳戰略經濟對話體制下的一切活動」。有澳洲智庫發出警告,這對莫里森政府而言,可能是一場災難。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加拿大的經貿畢竟大部分依賴美國,而澳洲則根本難以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市場切割,其經貿高達百分之三十的出口依賴中國。
因此,針對莫里森政府的對華政策,以澳洲前總理陸克文為代表的知華派在輿論上公開進行批評,引發了澳洲對華政策的大爭論。而英國《金融時報》收集了來自於澳州各界對莫里森政府對華政策的反應,指出「澳政府業餘的對華外交政策讓貿易陷入困境」。
十分有趣的是,就在北京發改委宣布立場的同一天,澳洲總理莫里森就出現了一次嚴重的口誤,稱澳洲支持北京針對台灣的「一國兩制」政策,引發朝野的嘩然。顯然,僅僅在台灣問題上,莫里森政府已經手忙腳亂,前言不搭後語。先是聲稱要為「台海衝突」做好準備,其中包括與中國發生戰爭。在遭到北京反彈後,莫里森突然轉調支持「一國兩制」,被輿論指為向北京讓步。然而,一週後,莫里森政府再次改變說法,稱「一國兩制」是指香港問題。
針對莫里森政府操作台灣問題的出爾反爾,澳洲前總理、前外長陸克文在五月八日的《悉尼先驅晨報》發表署名文章稱,過去五十年來,澳洲歷屆政府都沒有在台灣問題上干涉中國內政。但過去兩週,總理莫里森、國防部長彼得.達頓和內政部秘書長邁克爾.佩祖洛都驚人地違反了這一共識。正是佩祖洛在四月底發表千字長文,鼓吹澳洲已經「戰鼓敲響」,澳洲必須做好準備「再次派遣我們的戰士去戰鬥」。值得注意的是,陸克文在該篇文章中揭露,執政黨內部為了權力鬥爭而炒作中國議題,這是拿澳洲的國家利益和民眾福祉當兒戲。
對於莫里森政府對華政策的「業餘水平」,澳洲前外長加雷思.埃文斯也在互聯網討論平台上表示,政府應注意其外交辭令,對所採取的政策措施也要謹慎,避免過度熱衷於發表對中國的評論。埃文斯並表示憂慮,因為政府的對華政策正在受到一些國防安全人員的不成熟建議所引導,對這些建議要進行質量評估。埃文斯更加直截了當地警告,針對地區衝突,美國將始終遵循對自己利益的評估,來決定是否為澳洲等盟友採取軍事行動。因此,澳洲在外交政策上要保持獨立性,完全依賴美國的想法已帶來歷史教訓。
莫里森背後靠美國支持
當然,莫里森政府之所以在對華政策上不斷向北京發難,美國的支持是一個很大的原因。就在五月十三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會見澳洲外長佩恩時再度承諾,「美國會幫助澳洲面臨的經濟脅迫」,並已經將這一立場告知北京,「不會將澳洲獨自遺留在賽場上」。但是,澳洲也不是不知道,美國主導對付中國的全球統一戰線,目的仍然在維護美國的霸權地位,而非澳洲的生存。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澳洲不可能變成加拿大,也不可能與歐洲相提並論。莫里森政府從新冠溯源到新疆、南海、台灣等中國核心利益上挑戰中國,無非就是這樣幾個政治算盤,一是充分利用瀰漫西方世界的反華和反共民粹主義,收割國內選舉政治的「韭菜」;二是迎合美國聯澳抗中的策略,期待在美國那裏撈取政商利益,或者推動美國強化太平洋地區的軍事部署,讓澳洲有更加可靠的保護傘,來平衡中國在這個地區的崛起;三是模仿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對華談判手法,期待讓中國做出更多的讓步。
但是,看在陸克文、霍華德等澳洲前總理或者其他涉華外交官員眼裏,這種置澳洲核心利益而不顧的「巨嬰式」對華政策可謂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霍華德認為,澳洲維護澳中互惠互利的經濟關係,這不僅僅是常識,更是一個長期而明智的政策。陸克文曾多次形容莫里森政府為「擴音器」:「只要決策事關中國,莫里森和他的政府部長們就會習慣性地拿出擴音器對中國嚷嚷,不停地為國內極右翼勢力輸送彈藥。」
研究中國達三十五年、且訪華百次以上的陸克文對中國的戰略意圖了然於胸,也對中國政府重大決策的時間節點掌握得十分清楚。他跟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一樣,認為中國的崛起是一種歷史的必然,西方國家應該學會如何與中國「共存」。澳洲固然要維護與美國同盟的外交基石,但也必須利用地緣政治的優勢,在中國大展宏圖的同時,爭取澳洲的最大經貿利益,而不是做美國抗中的「馬前卒」。
事實上,澳洲在這波對華政策的「成果」上,被美國白白佔了便宜。根據二零二一年前三個月的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因為特朗普時期簽訂的美中貿易第一階段協議,在對華農副產品、煤炭領域取得持續增長,而這些增長的份額中絕大多數來自於填補了澳洲被中國經貿制裁後的空缺市場。
澳洲對華挑釁正中北京下懷
甚至可以大膽推測,莫里森政府對華政策的「失常」可能正中北京下懷。因為在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定中,中國承諾要大幅度採購美國的農產品和能源產品,而新冠疫情的爆發導致中國生產力的放緩甚至停滯,以至於在滿足美方要求的同時,勢必要削減來自澳洲和加拿大等國的農產品和能源產品的採購。澳洲對華挑釁,可謂正好撞在北京的「槍口之上」。
澳洲學者已經呼籲要理性看待中國崛起,接受中國作為地緣政治強國帶來的「亞洲新秩序」。陸克文在美國與包括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等各主要學術機構和智庫合作研究很長一段時間,堅信建立區域性國際組織的急迫性,他認為,包括美國、中國、日本、印度、澳洲都參加的東亞峰會可以逐步發展出整個亞太地區信任與安全的建設機制,以助各方管控分歧和解決爭端,這也可以成為一個亞太共同體,一如歐共體和歐盟。
莫里森政府是否能夠接受澳洲各方諍言,尤其是前總理們的規勸,讓政府對華政策重回正規,是一個值得持續關注的議題。
作者:丁果(《亚洲周刊》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