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歐投資協定觸礁幕後
在德國輪值歐盟主席國的最後一天,總理默克爾大力推動中國與歐盟簽訂《中歐投資協定》。從歐盟或是德國的角度來看,這份協議主要目的就是讓德國汽車產業可以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競爭;特別是德國看準中國正在蓬勃發展的電動車市場。毫無懸念,這自然也是順從大勢的發展,因為二零二零年剛好就是中國超越美國成為歐盟最大貿易伙伴的一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為歐洲的經濟命脈,中歐關係也提升了一個階段。
而剛好去年十一月,中國也簽訂了RCEP的區域一體化協議,短短兩月之間,世界各國除了美國以外,都對中國釋出善意。當時看來,美國「圍堵中國」的計劃顯然已經破局,而中國則成功出頭。但是就在上星期,歐盟因為「新疆棉」的問題突然宣布「暫緩」《中歐投資協定》,中美之間惡鬥的局勢似乎又擺回向美國的一邊。
新疆棉議題的內幕
指責佔了全球棉花供應量四分之一的「新疆棉」是強制勞動的說法,最初是由「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去年十月於網站上提出的「聲明」,當時並沒有引起強烈的反響。後來美國總統拜登上任,開始炒作這一個議題,使到全球媒體蜂擁而至的報道新疆存在強迫勞動。中國和歐盟也因為這一件事而互相制裁對方官員,一時之間中歐就產生了矛盾,使到《中歐投資協議》遭到凍結。
但BCI是甚麼組織呢?它是由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德國技術合作公司、瑞士聯邦經濟事務總局和丹麥國際開發署等組織出資營運的機構。其中的USAID更有「經濟CIA」(CIA即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稱號,是專門負責為美國政府顛覆滲透其他國家政權的一個國家機器。可以說,「新疆棉」這個議題就是由一個企圖顛覆中國的組織所發的假新聞。
可是,這一次中國外交部的官員對於美國毫無憑證的指責並沒有採取溫和回應,反而是強烈的挑戰西方媒體、要求他們拿出真憑實據來證明他們的控訴。歷時數月後,在真的找不到任何證據之下,BCI在四月十五日主動撤回當初在他們網站上有關「新疆棉」的聲明。可見是謊話被拆穿了,然後假裝自己沒有發表過這個消息一樣。但是當然,經過媒體這樣的渲染,「新疆棉」的謊言早已經散播到全世界,刻印了在人們的記憶中了,已經做成的名聲傷害沒法修補。
對上一次歐洲國家對中國實施這個規模的制裁,大概就要回溯到三十年前「六四」事件的時候。當時中國外交部西歐司長姜恩柱就說明,歐洲國家因為所謂人權問題而制裁中國並不可能維持長久,所以那個時候中國已經有足夠的底氣去面對任何形式的制裁。當時的結果是,不到兩三年各國就停止對中國制裁了,而這是一個值得留意的參考點去思考《中歐投資協定》未來會怎樣發展。
制裁中國並不現實
回到今天,中國已經是全球一百二十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對世界經濟成長貢獻三成,遠超第二名美國的三倍。所以就算《中歐投資協定》暫時觸礁也好,也是對中國沒有甚麼本質上的影響,剛出爐的首季出入口量更提升了三十到四十個百分點,可以說是形勢大好;反而是歐洲應該要思考如何在中美衝突之間自處的問題。就如默克爾所言,如今制裁中國、防止中國崛起已經是不可能的事,可見這個當了十六年德國總理的歐洲領袖之一還是高瞻遠矚的。可惜的是歐盟議會「被美國牽著鼻子走」,「迫使歐洲進入美中惡鬥的深淵」(愛爾蘭議員的原話)。
夾在美中之間的惡鬥,歐盟要找到一個中間的平衡點自處,確實也是一件難事。以目前的發展來看,似乎是德國為了自己的產業政策而希望與中國合作,這包括本文首段提到的電動車市場、和俄羅斯的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項目、華為的5G建設等等,這些都是《中歐投資協定》中德國希望發展的產業。
歐盟的雙重標準
但是除了德國以外,歐盟作為一個整體其實是雙重標準的。美國也制裁北溪二號的承建商,那麼為甚麼歐盟就忍下去呢?美國也單邊退出核子協議,為中東甚至歐洲帶來長遠的威脅,為甚麼歐盟就不譴責美國這番不負責任的行為呢?甚至是特朗普時代美國主動退出《巴黎協議》,為甚麼沒有歐盟的領導人指責美國的粗暴行為呢?然後如今只是一個在日內瓦的BCI提出了一份連田野調查都沒有的「聲明」,歐盟就馬上敏感得要暫停和中國商討《中歐投資協定》,這是赤裸裸的雙重標準。
這說明了,即使過了這麼多年的外交活動,歐盟仍然是有一種看不起中國或是對中國充滿懷疑的「歐洲結」:覺得自己的政治制度是高人一等,覺得自己在處理國際問題上(包括反恐問題、氣候問題、種族問題等等)比中國這個「不民主」、「不開放」的國家要先進很多。這種傲慢的氣質就是從殖民主義時期一直遺留下來的白人優越感和「歐洲結」。可見殖民主義本身除了是對被殖民者的一種壓迫以外,也讓殖民者自以為是地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作者:黃杰,哈佛大學文學士、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碩士
文章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