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不可或缺 華人評論网媒

日稱已過濾62輻射物 核專家質疑淡化危機 福島核廢水知多點

【吃瓜热点】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聲稱使用過濾設備已除掉氚以外的62種輻射物,而排放核污水時會將氚的濃度稀釋至國家標準的四十分之一。不過綠色和平東亞分部及日本辦公室去年10月發表的報告和核專家質疑,東電和日本政府淡化危機和轉移公眾視線。

綠色和平東亞分部及日本辦公室去年發表報告《力挽狂瀾2020:福島核污水危機的真相》,指出ALPS除了無法有效去除多種有害放射性同位素,系統設計上亦未考慮去除半衰期長達5730年、可能損害人體DNA的輻射物質碳-14,並批評日本政府及東電過去一直迴避碳-14的爭議。綠色和平德國辦公室資深核能專家伯尼(Shaun Burnie)去年向《德國之聲》表示,他認為日本只強調氚的說法極為誤導,目的是轉移視線。東電聲稱ALPS能將水中輻射污染物減至「偵測不到」的水平,但伯尼說:「污染水中還含有許多輻射物,會影響環境和人類健康,其中包括鍶-90。」他又指出,東電外泄的內部文件顯示,該公司並未能去除多種輻射物,包括碘、釕、銠、銻、碲、鈷和鍶。

東京電力在官網稱截至去年6月,該公司分析80座儲水缸,平均碳-14濃度為每公升42.4貝克(最高為每公升215貝克,最低是2.53貝克),低於國家法定標準的每公升2000貝克。

漁民不滿 憂復興前功盡廢

另外,日本政府的排污決定惹福島縣及鄰近地區的漁民不滿。不少漁業界人士慨嘆業界最近才有起色,憂政府決定會令他們前功盡廢。附近其他縣的漁業界人士亦紛表不滿,如茨城縣沿海地區漁業協同組合聯會會長飛田正美指出,現在當地海鮮價格只回復到災前六至七成,風評受損將令漁業再衰退,將廢水排到海洋是「對漁業者是生死攸關的問題」。

(德國之聲/綠色和平/NHK)

綠色和平指資訊不足 港學者憂損食物鏈

日本政府決定兩年後排放福島核污水入海,惹來影響海洋生態的爭議。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化學系環境毒理學及化學講座教授梁美儀昨向本報稱,有研究文獻顯示,氚對無脊椎動物的負面影響要比脊椎動物來得大,同時幼體也更易受影響。他指那些放射性物質可能造成DNA損毁以至變異,導致無脊椎動物死亡或成長受損,或牽連整個食物鏈。綠色和平項目主任伍漢林則向本報表示,日本政府須公開核污水的更詳盡資料,例如有多少不同的放射性物質。

無脊椎動物首當其衝

梁美儀提醒,除了目前所知的氚,核污水還會有放射性重金屬,後者放射性更高、半衰期更長。他指研究顯示,福島核污水一旦排出,將主要隨水流經北太平洋到美國西岸,但視乎季節,也可能去到黃海和東海。惟他指香港的風險較低。伍漢林則指出,要準確掌握核污水的放射性物質情况,才能有效製作電腦模型來推算核污水排放對海洋生態的影響,但目前日方公布資訊有限。

排放核污水有否更好的替代方案是另一爭議。伍漢林指日本政府和東電宣稱儲水槽即將爆滿,但據綠色和平取得的會議紀錄顯示,核電站附近仍有空間興建新的儲水槽,只是當局未盡力。綠色和平的新聞稿也引述其東京辦公室氣候與能源項目主任鈴木一枝的批評,質疑日本政府蓄意將核污水排放至太平洋,放棄有科學證據支持下使用先進技術將核污水長期儲存在核電廠及周邊,寧願選擇最便宜的方式,低估核輻射風險。伍漢林舉例,可嘗試用空氣冷卻技術代替用水冷卻,藉此減少核污水。

梁美儀指日本政府提出稀釋1000倍再排入海,宣稱可降低影響,這說法看似有理,但仍要考慮到排放總量。他希望未來兩年找到更好方案,令日方可趕及「轉軚」。

(明报)

福島核廢水知多點

什麼是核處理水?

2011年3.11大地震引發海嘯,損毁福島第一核電站反應堆冷卻系統,為免反應堆內的燃料棒溶解,須持續注水冷卻,還有長期以來滲入反應堆的雨水和地下水,這些都是含輻射物的污染水,現時每天仍產生約140噸。東京電力公司目前使用「多核種除去處理系統」(ALPS)處理核污水,每天抽出數噸污水,並過濾掉當中63種輻射污染物中的62種,聲稱只有氚(tritium)無法從水中分離。東電在福島建了逾1000個缸,儲存逾125萬噸核處理水,但預計明年秋天將全滿。

什麼是氚?對人體有害嗎?

氚是氫的同位素,半衰期為12.3年。若人體(透過污染水)直接吸入或食用會積聚在體內,大量攝取氚更會致癌。加拿大核安全委員會指出,人體攝取數十億貝克的氚,才會對健康產生影響。據去年12月31日的數據,東電儲存的核廢水中,氚的最高濃度為每公升250萬貝克,相較一根香蕉有15貝克的氚及1公斤鈾有2500萬貝克的氚。

如何排放核處理水?

根據日本政府計劃,核污水中的氚將被稀釋至每公升少於1500貝克再排放入海,這濃度為日本安全標準的1/40,亦是世衛規定飲用水標準的1/7。排放計劃兩年後開始,初步估計將耗時30年逐步排放。有關做法獲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支持,稱其他國家的核電廠也會排放核廢水到大海,並非「新鮮事」。

有何爭議?

環保組織如綠色和平指出, 輻射物質如碳-14仍會殘留水中,並會積聚在食物鏈,長期累積的攝取量可能損害人體DNA,希望東電繼續儲存這些核污水,直至發展出更先進的過濾科技。日本漁民憂心10年來他們努力說服消費者相信福島海鮮安全無虞,但核廢水一排放,這些努力恐功虧一簣。

福島海產會否受影響?

日本政府表示,福島核廢水的輻射物質濃度遠低於國際安全標準上限,並引述聯合國的報告指出,即使將全部核廢水集中在一年內排放,對日本產生的輻射暴露量也會低於「自然輻射暴露量的千分之一」。日本政府對於食物輻射安全規定上限為每公斤100貝克,較歐盟(每公斤1250貝克)及美國(每公斤1200貝克)嚴格。福島縣更針對漁農產品設定更嚴格的每公斤50貝克的上限,以爭取消費者信任。

自2011年以來,有數十萬種福島食品通過檢測。香港禁止來自福島所有蔬菜及水果、奶、奶類飲品及奶粉入口;另外,所有來自茨城、栃木、千葉、群馬和福島縣的冷凍或冷藏野味、肉類和家禽、禽蛋,以及活生、冷凍或冷藏水產品須附有日本當局簽發的證書,證明輻射水平沒超出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指引限值,否則亦禁止供港。

科學家有何看法?

日本大分大學輻射風險評估專家甲斐倫明指出,控制核廢水的稀釋濃度與排放量很重要,「科學家普遍有共識,(核廢水排放)對健康影響很小,但排放核廢水不能說是零風險,這是爭議所在」。倫敦帝國學院分子病理學專家托馬斯(Geraldine Thomas)表示,氚「不會構成健康風險」,且排入太平洋後還會有稀釋效應。

不過,民間質疑東電曾選擇性不披露污水中還有碘-129(半衰期1570萬年)、碳-14(半衰期5730年)等放射性物質超標問題,至2018年被指有問題才公開更多資料,令外界對其失去信心。有報告指碳-14會殘留水中,長期累積可能損害DNA,但托馬斯認為,碳-14不會危害健康,反倒是目前海水中所含汞(水銀)的問題,應比福島產品更讓消費者憂慮。

還有其他處理核污水的方法嗎?

除了排放入海,IAEA也曾提出在受控情况下將核污水蒸發,認為「技術上可行」。另亦可選擇建造更多儲水缸,以及將砂漿(mortar)倒入核污水中使之變成固體,但兩者皆需大量土地。有專家指出,排放入海是最便宜、工期最短、不產生二次核廢物的方法。

資料來源:華盛頓郵報/共同社/法新社/彭博社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