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覓志同道合對象 惹憂「專制vs.民主」同盟角力 現實主義看競爭 中美防意識形態冷戰
【焦点分析】美國近年將對華關係定調轉變為「戰略競爭」,但具體上以何種形式跟中方交手尚無定論,其一關注點是意識形態角力,中國學者早已擔心有此趨勢,到拜登上月形容中美競爭是「21世紀民主與專制之較量」後再受西方輿論重視。有中美關係專家認為,猶幸目前全球決策者多按現實主義來制訂政策,意識形態最多只是手段而非目標。惟也有學者悲觀認為,中美走向新冷戰是結構性現實,歐洲以至其他國家無法逃避。
拜登:中美「21世紀民主與專制較量」
「這是21世紀的民主政權與專制政權之較量。」拜登上月25日任內首場記者會談到中國和俄羅斯時拋出這論述,形容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跟俄羅斯總統普京都相信「專制統治是未來潮流,民主體制無法發揮作用」。
拜登及其團隊原已強調要跟在民主和人權等價值觀「志同道合」的盟友和伙伴合作,上月印太和歐洲外交攻勢已體現這點。另一邊廂,中國加強拉攏俄羅斯、伊朗和匈牙利等被西方視為專制或有此傾向的合作對象,《紐約時報》為此發表題為「專制政權的同盟?中國想領導新的世界秩序」文章探討。
上述變化令美國外交決策圈更關注中美在意識形態方面的潛在角力。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EI)學者庫珀(Zack Cooper)和布蘭茲(Hal Brands)上月的受注目《外交政策》文章指,華府或只有到中國政權失敗才算勝出中美競爭,警告中共或認為由民主大國或價值觀主導的國際體系屬其存亡威脅,故尋求更全面修正。同月另一篇《外交事務》文章,二人更表明「中美對立是價值觀較量」,華府須更重視結合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見另稿)
香港嶺南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泊匯向本報稱,中美會否走向意識形態對立的地步,完全視乎由誰去解讀雙方的戰略競爭,目前拜登政府由務實的現實主義外交決策者去運作,歐洲大國亦然。他表示現實主義者認為競爭是受中美力量變化所驅動,故不會視中國和西方關係由意識形態對立來定義。他承認布蘭茲等部分美國現實主義學者呼籲採取意識形態競爭來提高美國戰略地位,但在主張意識形態對立「並非目標、只是手段」,用以在國內外動員應對力量競爭。
高敬文:兩極秩序已成結構性現實
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教授高敬文(Jean-Pierre Cabestan)早前向法新社稱,世界正邁向兩極秩序和新冷戰,又表示民主政體如今在新疆、香港以及中國人權問題上建立「神聖聯盟」。他接受本報訪問時維持悲觀預測,稱歐盟主流意見認為世界是邁向多極而非兩極秩序,但歐盟高度意識到需跟美國更密切合作來抗衡中國,保留對華籌碼。他直言,倘若中方持續向台灣、南海聲索國和日本作軍事施壓,歐盟難以跟其合作,進而難以推動多極世界——貿易和人權議題情况一樣。他又指中方持續攻擊普世價值和「西方民主政體」,變相動員反華的歐盟公眾輿論。
他不諱言恐怕美國(與西方)跟中國的新冷戰和兩極秩序已變成結構性現實,「沒有歐盟或其他地方的國家可以真正躲避……但到頭來,新冷戰總比新熱戰好吧?」
有關中美戰略競爭會否走上意識形態角力的憂慮,可追溯至特朗普政府強調區分中共和中國(人民)等論述,外長王毅去年7月更斥美方「蓄意挑起意識形態對立」。數日後時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演說再質疑,中共從未忽略中美在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基本差異,表明華府今後同樣不能忽略這點。
這說法引起中國外交圈子警惕,北京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去年10月撰文,探討防範中美意識形態之爭加劇,直言中方只能靠自身單方作為來防範新冷戰風險。他強調不搞意識形態之爭是中方自改革開放以來的重大戰略原則,擁有維護有利國際環境、減少國際合作政治障礙、增強國際戰略信譽和防範陷入新冷戰等戰略意義。
張泊匯:務實約束戰略競爭成關鍵
張泊匯則提醒,另一重要因素是中美雙方「能否以務實方式約束和管控其戰略競爭」,如果做不到,競爭中不自覺地浮現的意識形態因素將成為「自我實現預言」,然後成為戰略對立的真正驅動力。他相信中國和西方領袖都意識到這危險,又強調中國戰略家大多通過現實主義視角看待中美戰略競爭,「現實主義者永遠相信競爭和合作可以共存」。(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