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学者:華施壓惹反彈 歐商界陷新疆風波兩難
【焦点分析】中方強硬反制裁歐盟,勢成中歐關係一大轉捩點,但雙方關係早因北京的所謂「戰狼外交」出現暗湧。像在中美阿拉斯加會談前不久,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被指以「嚴厲尖酸」的措辭致函阻止法國參議員里夏爾訪問台灣,駐法使館還出言侮辱「中國通」邦達,在法國輿論早掀風波。浸大學者高敬文也直言,中國在歐盟公眾輿論的形象此前已頗差,在制裁戰後「要在歐洲繼續親華更是很困難」,就連歐洲商界也要退居守勢,以免遭杯葛。
制裁戰令華在歐形象雪上加霜
歐洲在對華政策上一向相對溫和,商界影響力是重要元素,德國因汽車業依賴中國市場而受限便是例子,「中國通」學者馬曉月(Mareike Ohlberg)曾說:「如果我們(德國)沒有汽車業,我們的對華政策會有很大不同。」
高敬文又稱,最近的危機迫使歐盟商界退居守勢,歐洲商界將大大加強展示出「它們投身中國經濟不等同支持獨裁和壓迫的政權」的立場——即使商界中人大多寧願保持中立,不在政治議題、尤其是人權議題上表達任何立場。
他形容歐洲公眾輿論和企業正加強施壓進口新疆棉的西方企業,愈來愈多歐洲年輕消費者杯葛那些持續從中國、甚至新疆購買被指是透過強迫勞動收割或加工的棉花的歐洲企業。他又指,這趨勢的結果是愈來愈多歐洲公司被迫在西方市場和中國市場之間作出選擇:Adidas或其他歐洲品牌在中國或有比美國更多消費者,但如果將美國、歐盟以至其他民主國家加在一起,它們或需要三思,然後犧牲中國市場。
高敬文提醒,中國政府策劃最新一波杯葛西方公司的任何行動,又或任何網絡挑釁行徑,將不會為歐洲所接受:這會令許多歐洲人相信中國是新的「邪惡帝國」,須作更多努力以加速其崩潰,以至政權更迭。(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