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上台「暖化」跨大西洋關係 美歐協調對華政策 三大層面成形
【焦点分析】中國與西方就新疆被指存在強迫勞動爭議展開「制裁戰」,中國反擊的強度出乎意料,尤其是針對歐盟的反制,令外界關注歐盟在中美戰略競爭如何自處。美國拜登政府上場後,強調重振同盟和伙伴關係,歐盟是最主要的拉攏對象之一。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教授高敬文(Jean-Pierre Cabestan)接受本報專訪時稱,歐洲對美國有心改善雙邊關係的「期望值」升高,因此美歐之間某程度上正浮現三大「協調層面」:北約、歐盟和個別歐洲大國,藉此協調具體對華政策的合作。
美歐關係在特朗普時代跌至低點,這也是為何拜登團隊極重視修補與歐洲傳統盟友的關係——在2月慕尼黑安全峰會,拜登便強調「美國回來了,跨大西洋同盟回來了」;身為「歐洲通」的國務卿布林肯上月下旬出訪布魯塞爾與歐盟和北約領袖見面,便是另一重要舉措。
在高敬文看來,拜登政府接觸歐洲盟友的工作「頗為慎重、有力和坦誠」,對於美國欲改善雙邊關係和準備好聆聽歐洲看法和利益,歐洲方面確存在愈來愈大的希望和期待。高敬文指出,在對華政策上,美歐之間「在某程度上」正有3個「協調層面」(levels of coordination)成形:
北約歐盟個別國家3層面
第一個協調層面是北約。高敬文形容這是最有力的協調層面,因為北約本身是安全組織,所有成員都透過安全的角度看待中國議題,故此台灣、南海、釣魚島和中印邊境緊張都是曾被討論的議題,需要美國和北約歐洲成員國之間有更多協調。他指出,即使像北約這樣的組織沒有計劃像在阿富汗般去捲入東亞安全議題,但仍可觀望一旦台灣海峽或其他地方發生軍事危機時,北約會否不止發一張聲明;北約也可以商討和處理對華高科技轉移設限、來自中國的網絡攻擊或甚至未來在南海協調海軍行動。
第二個協調層面是美國和歐盟之間。高敬文稱這部分更多涉及經濟和人權議題:因新疆問題制裁中國正好展示正在擴大的協調,「我們可以預期協調會在貿易議題方面也能有所收穫,包括中國(大陸)市場准入和終結國有企業補貼;高科技保護和轉移是曾獲討論和作出協調的其一議題」。
抗華形式深度因國而異
第三個協調層面是國家之間,涉及美國和個別重要歐洲國家如英國、德國或法國。高敬文指出,協調可以不同形式實行,深度也可有差異,視乎各國的利益:以德國為例,它有強大的既得利益去維持跟中國做生意,因此會對緊張關係的源頭及制裁有更小心的管控,然而歐洲各國公眾仍能對政府施加輿論壓力或限制其轉圜餘地;在安全議題上,南海是其中一例,德國已決定加入法國和英國的行列,派軍艦到南海以就《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和該水域的自由航行提醒中方,這動作「跟美軍第七艦隊有密切協調」。
歐對華顧慮非突如其來
歐盟在2019年發表的中歐戰略前景報告,定調中國在不同層面對歐盟而言的不同角色:其中在科技領導地位是「經濟競爭者」(economic competitor),在管治模式則是「體制對手」(systemic rival),可見歐洲對中國的顧慮並非突如其來,但要如何在中美角力下保持獨立的共同外交及安全政策,始終是難題。這是為何在拜登拋出橄欖枝之際,法國和德國領袖仍致力強調歐盟的「戰略自主」(strategic autonomy)或「歐洲主權」(European sovereignty),但從近期事態發展來看,美歐勢將進一步加強協調對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