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楊潔篪王毅猛烈反擊 布林肯亞洲行成敗決定於阿拉斯加
【焦点分析】3月18日至19日的阿拉斯加中美對話才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亞洲行行的重點。他訪問日韓之後再會晤中國代表,絕非巧合,屬於故意安排,體現所謂的「盟友優先」的策略。而且,布林肯在訪問日本期間發表美日聯合聲明指控中國行為不符合既有國際秩序,給美國盟友及國際社會帶來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上的挑戰,以及在訪韓之際就香港議題宣布針對中國的制裁,都是在鋪墊阿拉斯加會晤的氛圍。
但從3月18日和中國主管外事工作的政治局委員楊潔篪和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與美國代表的交鋒來看,布林肯和白宮國安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想要給這次亞洲之行畫上圓滿句號絕非易事。
第一場會晤開場白,雙方沒有寒暄和客套之詞,直接展開激烈交鋒,各持己見,彼此在雙邊、地區及全球層面的分歧與爭議瞬間得到了集中體現。布林肯延續了他擔任國務卿以來,包括在日韓訪問期間,對中國在香港、台灣和新疆議題上的各種指控。他在開場白最後講得很清楚,自己就是代表美國、日韓等地區盟友和夥伴來和中國對話。由此可以看出布林肯姿態之高。
楊潔篪接下來反駁時毫不客氣,立場堅定,提到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他對布林肯一方說:「我們把你們想得太好了,我們認為你們會遵守基本的外交禮節。你們沒有資格在中國面前說,你們從實力的地位出發同中國談話」。
楊潔篪還圍繞布林肯和沙利文有關日韓和美國一道對中國表達一致關切進行了反擊,稱美國只代表美國政府,不代表世界,無權代表其他國家發言。楊潔篪還主動對美國民主體制及人權現狀進行了批評。
王毅也反問布林肯在開場白中提到的「一些國家認為中國脅迫他們」的說法,稱美方要搞清楚這是來自他們的說法,還是美方自己的主觀臆斷。王毅強調,如果美方僅僅因為一些國家是美國的盟友就偏聽偏信,甚至袒護他們的錯誤言行,那麼國際關係就很難正常發展。到底誰在脅迫誰,世界人民自有公斷,歷史也會作出公正結論。
楊潔篪和王毅這一波反擊的力度可能是美方官員沒有預料到的。尤其是布林肯和沙利文「代表盟友」和北京對話的姿態,遭遇中國毫不客氣地反駁。即便是布林肯和沙利文頻繁提到的國際秩序,楊潔篪也強調了中國遵循或堅持的國際秩序,即以聯合國為中心、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體系和秩序。這也是對布林肯和沙利文日韓之行主題的一次反擊。
可以看出,相比之前的美日、美韓對話,中美此次阿拉斯加對話則是自由、開放式的接觸,雖有各種立場衝突和不確定性,但可談空間卻很大。布林肯和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之前出席的美日、美韓「2+2」對話事實上是例行會晤,是延續過往對話的模式。內容上還是以修復特朗普時期受損的盟邦關係為主,規格上也沒有阿拉斯加中美戰略對話這般重要。
而且,楊潔篪和王毅都是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親信級智囊,此次面對的布林肯和沙利文也是拜登的親信。而之前和布林肯一同出訪日韓的國防部長奧斯汀至多是一位執行者。
中國政府能夠接受美方邀請赴會,說明他們也看重拜登政府的可接觸性和可預期性。尤其是楊潔篪和王毅在首日會晤中介紹中國抗疫成果中國「兩會」成果,比如中國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都能體現出中國的自信。中國這樣做也是在告訴拜登政府,中國注重合作與發展,而非衝突與對抗。
但布林肯的訴求似乎更多集中在務虛的層面,聚焦民主價值觀層面的利益。但很多都涉及到中國主權核心利益。面對中國毫不妥協的立場,如果布林肯在一陣對華施壓之後,未能通過此次對話達成預期成果,那麼拜登政府近來想要聯合盟友共同應對中國挑戰的嘗試也將面臨新的考驗。這就要看布林肯和沙利文能否在閉門會晤中同中方就彼此可合作議題進行細緻磋商,避免雙方分歧影響下一階段的接觸。(D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