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溫和版「美國優先」 重建同盟有難度
【焦点分析】拜登政府最新公布的《國家安全戰略臨時指引》基本上重申團隊一貫思路,包括加強同盟關係、重振民主體系以及投資於美國競爭力等,但與特朗普時代的國安方針相比,差別未必如想像中大。兩者相似之處,除了皆強調美國與中國的「戰略競爭」外,在結合外交政策和經濟安全的概念上,《臨時指引》也被《華盛頓郵報》形容為特朗普「美國優先」的「溫和版本」。兩者最明顯的分別,在於對民主體制和重振同盟的強調,但近期不少分析指出拜登政府要建構反制中國同盟的難度。
「我們的政策必須反映一項基本事實,在今時今日的世界,經濟安全就是國家安全。」《臨時指引》在解釋為何華府的貿易和國際經濟政策必須為所有美國人服務時,強調「經濟安全」的概念。《華郵》形容這是溫和版的「美國優先」保護主義,屬於將美國外交政策和國內當務之急結合的戰略之一部分。拜登政府最主要的差別應是對中產階級的強調,《臨時指引》重申中產階級是「國家脊樑」,其強大正是美國長久以來的優勢。
一如特朗普政府2017年的《國家安全戰略》,《臨時指引》強調中俄兩國的挑戰,相對上又更重視中國—今次報告提到「中國」和「北京」等字眼共有約20次,「俄羅斯」和「莫斯科」加起來只有4次,報告甚至直指中國「唯一有潛力結合經濟、外交、軍事和科技力量……對國際體系帶來持續挑戰的競爭者」。
盟友對華態度分歧 成障礙
拜登團隊最致力突顯與特朗普政府差異的地方是對民主制度和盟友伙伴的強調,但曾在小布殊和奧巴馬政府出任白宮國安會中國事務主任的韓磊(Paul Haenle)向《華爾街日報》指出,儘管華府及盟友大致上對中國有共同顧慮,但距離達成一致應對方式仍非常遙遠。韓磊解釋,對印太盟友如澳洲和日本來說,傳統安全議題最為重要,但歐洲盟友更側重網絡安全和人權等其他議題,對拜登政府來說,難題在於要將相互競爭的優先事項有效整合,以建立一套連貫和協調有序的對華方略。
(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