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不可或缺 華人評論网媒

分析:喬州之戰左右拜登新政 可能締造新南方

喬治亞州兩席聯邦參議員決選將於1月5日舉行。這次決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1月3日選舉後,共和黨在參院拿下50席、民主黨48席,如果民主黨在喬州能再奪下兩席,就可湊夠50席,加上副總統賀錦麗的一票,民主黨即可控制參院。而共和黨只要再拿下一席,就可控制參院,拜登總統的大多數新政勢必難以推行。因此新政府要推行新政,民主黨必須拿下喬州兩席,但民主黨做得到嗎?

除了勝負,喬州之戰還有重要意義:拜登在喬州勝出,使民主黨30年來第一次攻下這個紅州,對民主黨和全美政治意義重大。民主黨能否再接再厲,如成功攻下兩席參議員,表示民主黨在喬州的策略成功,類似策略將可引用到南方各州,逐漸建立政治上的「新南方」。

喬州參議員決選有三個新進展。一,決選由12月14日至1月1日提前投票,第一周就有160萬選民完成提早投票,選戰空前熾烈。

二,24日公布的籌款顯示,民主黨兩位候選人籌款額超過兩位共和黨候選人。民主黨奧蕯夫(Jon Ossoff)由10月15日至12月16日籌到1億670萬元,同黨沃諾克(Raphael Warnock)同期籌到1億330萬元;共和黨普度(David Perdue)籌得6800萬元,羅夫勒(Kelly Loeffler)籌到6400萬元。籌款額反映民主黨聲勢超過共和黨。

三,福斯新聞24日公布民調顯示,民主黨沃諾克領先共和黨羅夫勒2%(49%:47%),而共和黨普度則領先奧蕯夫1%(49%:48%),顯示選情膠著,領先者的領先幅度都在民調誤差範圍內,很難分出高下。

民主黨的喬州策略主要有兩點。一是提名白人參選;二是選戰主攻非裔選民。選用白人候選人方面,數十年來共和黨在南方勢力不斷增長,民主黨為了扭轉不利情勢,挑選更多白人參選。這些民主黨白人大多屬溫和派,沒有共和黨白人那麼保守,甚至在一些敏感種族問題上脫離民主黨的主流主張。

這種策略有成功之處,例如拜登就是白人、年高和立場溫和。他在喬州勝出,反映喬州和南方用白人參選可提高勝選機會。另外,南方各紅州中,目前肯塔基、北卡和路易斯安那三州的州長都是民主黨籍白人;阿拉巴馬和西維吉尼亞兩州也各有一位民主黨白人當選聯邦參議員。但民主黨選用白人參選的策略也受到不少批評,例如喬州民主黨新星艾布蘭(Stacey Abrams)就批評,這項策略削弱了喬州和南方的民主黨多族裔聯盟策略,破壞性比建設性大。

民主黨在喬州對抗共和黨的另一選舉策略,是主攻非裔選民。喬治亞州33%人口是非裔(全美非裔只占總人口13%,喬州非裔人口比例只比密西西比和路易斯安那兩州少),因此非裔選民對選舉勝負具決定性作用,有必要受到重視。

11月3日的選舉顯示,共和黨選民壓倒性地是白人選民,而拜登的黑白選民支持比例,白人占60%、非裔占20%;但是在喬州,拜登的黑白選民支持比例,還是以非裔占多數,白人只占少數。當然民主黨候選人要在喬州勝出,仍須獲得至少30%的白人選民支持,才能勝過共和黨候選人。因此,民主黨在喬州的策略愈來愈傾向「非裔為本」路線;喬州如能紅轉藍,這個路線也是南方各州的未來,譬如德州就漸從紅州穩定性朝藍州方向移動。

民主黨的奧蕯夫和沃諾克剛好是上述兩大策略的代表。沃諾克走非裔路線,而奧蕯夫則是非保守派白人。實際選戰操作上,第一,兩人都比以前更重視爭取非裔選民,又盡量少談敏感性族裔議題,避免刺激白人選民,目的是確保民主黨候選人在喬州能取得至少30%的白人支持。

第二,兩人都少談政策卻多談各自與民權領袖的關係。例如沃諾克是亞特蘭大著名Ebenezer教堂資深牧師,這個教堂是馬丁路德‧金恩1960至1968年死前所駐教堂,在民權運動中有崇高地位;又如今年33歲猶太裔奧蕯夫,曾為喬州兩位非裔國會議員工作,包括著名民權領袖路易斯(John Lewis),白人為非裔工作的淵源,成為奧蕯夫的重要政治資本。

總括來說,民主黨兩位候選人都有勝選機會,特別是拜登喬州取勝,藍色浪潮在興起;沃諾克的對手羅夫勒(今年1月才臨時被任命為參議員)從未贏過任何選舉,缺乏選戰經驗;奧蕯夫則是民主黨特意選中的進步派白人,正是民主黨未來在南方攻略的代表性人物,對民主黨來說只能勝不能敗。

(世界日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