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五:從「雙重警告」看中美關係轉圜3個要點
風雲變幻的2020年行至歲末,多場重大國際多邊峰會密集舉行。在外界普遍將此輪外交活動視為特朗普任內在國際舞台的「最後表演」之際,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和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先後對下屆美國政府發出了「警告」。處於建交以來最低點的中美關係如何轉圜,或可從此「雙重警告」中獲得啟發。
劃核心利益紅線 妥善管控分歧
首先,進一步管控分歧,警惕衝突升級和戰略誤判,避免滑向戰爭深淵。
作為少數中美高層均認可的政治家,97歲高齡的基辛格在最近兩個月內兩次就中美關係發聲,核心觀點在於呼籲中美為衝突設限。值得注意的是,在兩次訪談中基辛格均提及第一次世界大戰,並警告拜登政府,如就任後不能盡快採取有效措施改善對華關係,世界恐將陷入「堪比一戰的災難」。
一戰前,歐洲各國之間經貿關係緊密,外交關係也算和諧,彼時沒有人會想到,一次突發的薩拉熱窩事件就會點燃幾乎整個歐洲大陸的「火藥桶」。如今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中美作為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一旦衝突升級,整個世界都恐受到不可挽回的影響。
中美應明確劃定彼此的核心利益紅線,在此基礎上妥善管控分歧。美國下一屆政府應該明白,中國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不容侵犯,任何在台灣、香港、南海等問題上的「出圈」舉動都是對中國底線的觸碰,也是對世界和平的不負責任。
健全聯繫機制 恢復正常交往
其次,恢復對話和接觸,健全聯繫機制和溝通管道,恢復正常交往狀態。
隨着新冠肺炎疫情迫使世界逆全球化、保守主義情緒上升,中美「脫鈎」論、美國「對華接觸失敗」論屢被炒作。但正如基辛格所說,中美雙方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大不相同,而這會使得雙方的對話方式更加豐富。疫情雖在客觀上增加了中美恢復正常接觸的難度,事實上卻沒有任何不可踰越的因素能制約中美對話和溝通。
基辛格建議,中美兩國應共同建立一種制度體系,讓雙方領導人指定其信任的代表保持聯繫。實際上,中美在外交、經貿、科技、人文等領域均有相應代表長期負責同對方聯繫,在後疫情時代,雙方還應在暢通既有溝通管道的基礎上,繼續健全雙多邊聯繫機制,進而逐步恢復正常交往狀態。
從中國最高領導人近期在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G20領導人峰會等國際多邊會議上的講話可知,中國一直是多邊主義的堅定支持者,中國開放的大門從未關閉,中國歷來主張攜手構建命運共同體。改善中美關係的「橄欖枝」中國並未收回,關鍵還要看新一屆美國政府是否願意接過。
維持良性競合關係 對全世界有益
第三,拓展最大公約數,釐清共同利益和共同威脅,維護良性競合關係。
正如李顯龍日前表示,希望下一屆美國政府能專注於制定一個框架,與中國建立建設性的關係,「兩個全球最強大的國家將能夠在這個框架下處理貿易、安全、氣候變化、核不擴散與朝鮮問題等」。中美之間存在着眾多共同利益,也面臨不少共同威脅,無論是聯合反恐、合作抗疫,還是共同抵禦氣候變化、開發第三方市場,中美合作未來都將大有可為。
誠然,未來中美仍將是合作與競爭並存,但正如兩國建交40多年來的經驗證明,維持良性的競合關係,對兩國乃至全世界發展都有益。當前中美關係雖跌至建交以來的最低水準,但低點也可以是拐點,兩國政府都應虛心納「諫」,為中美關係轉圜創造更多有利條件。
作者是《明报》時事評論員
文章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