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線得意外交失意 納卡戰事與背後的大國鬥爭
【内情真相】10月13日,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兩國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Nagorno-Karabakh,下稱「納卡」)爭議地帶的對峙仍在繼續。亞、阿雙方的零星交火讓此前參與調停的俄羅斯當局頗為不滿,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已呼籲兩國應「嚴格履行停火協議」。
此次對峙的前線勝負基本已分,即便是按雙方最誇張的戰果宣傳,重奪34處居民點的阿塞拜疆的損失也小於「實施戰術撤退」的亞美尼亞。這對於在1988年到1994年第一次納卡戰爭中慘敗,丟失全部納卡地區的阿塞拜疆來說無疑是值得慶祝的勝利。
對此,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Ilham Aliyev)已多次嘲笑亞美尼亞總理帕西尼揚(Nikol Pashinyan),稱其竭力「給所有人打電話,乞求、派密使、哭泣、低三下四地求人」。但阿塞拜疆的前線得意背後也有其外交失意的一面。納卡戰事背後的角色也因此同樣需要留意。
場外鬥爭的餘波
由於阿塞拜疆與土耳其政治、軍事、經濟等領域的高度綁定,加之土耳其的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當局也有效利用了阿塞拜疆「突厥國家」的身份,藉此形成了「相互依賴」的局面。這讓試圖藉宣傳攻勢打動西方的亞美尼亞找到了突破口。畢竟,就在納卡戰事之前,外界曾矚目於希臘與土耳其在地中海幾乎造成武裝糾紛的對峙,西方世界大都對希臘有好感。
亞美尼亞趁機藉希臘、塞浦路斯等問題發難,強調阿塞拜疆曾專門向希臘大使當面表明該國「毫不猶豫地支持土耳其,並將在任何情況下支持土耳其」的立場。
帕西尼揚本人也在接受德國媒體採訪時稱「阿塞拜疆已成土耳其傀儡」,這讓從宗教感情上支持亞美尼亞、希臘等國的西方尤其是歐洲主要國家據此判斷阿塞拜疆或已被綁在了土耳其的戰車上,併成為其馬前卒。
幸而,從莫斯科到巴黎的政治家和觀察家可能不會輕易認可這種判斷。土耳其的敵人也未必會成為阿塞拜疆的敵人。這使得阿塞拜疆終究不至於捲入希土糾紛引發的矛盾。
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雖然在希土地中海爭執問題上對土耳其不滿,但他仍能在10月11日與阿利耶夫對話;希臘與阿塞拜疆固然在10月7日至8日間因故互相撤回大使,但希臘並沒有將阿塞拜疆與土耳其視為同一陣營的國家;至於在此前希土地中海對峙中與土耳其針鋒相對的以色列,該國與阿塞拜疆的軍事、安全合作也未受影響,有一說更稱納卡戰事中阿塞拜疆軍隊60%的裝備與武器也都出自於以色列軍工企業。
很顯然,雖然阿塞拜疆因為戰場上的「土耳其僱傭兵」而受西方批評,但戰場上的決斷歸根結底仍舊來自巴庫,而非安卡拉。剛剛在戰場上取得勝利,進而從1993年掌權至今的阿利耶夫家族也不會容忍自己被視為「土耳其的小夥伴」。
納卡戰事的現實
但總的來說,無論阿塞拜疆是否樂意,他仍需要面對一個嚴峻的現實。即此前僅僅提供軍援和聲援的土耳其正在利用納卡戰事打入高加索地帶,這種手段並非單純的滲透,而是一種排除了西方大國勢力後,進而與俄羅斯、伊朗等區域大國做交易的模式。
俄羅斯《觀點報》認為,土耳其於納卡戰事上,正在效仿俄羅斯在敘利亞伊德利卜、利比亞內戰等問題上的手法。《紐約時報》、法新社等也認為,土耳其在此次納卡戰事中扮演了不容忽視的角色。該國似乎正在利用此次摩擦,嘗試在其東部邊界地區滲透進高加索地帶,進而藉助軍事和外交資源擴大其在中東的勢力範圍,並努力壓制俄羅斯在當地的影響力。
就俄羅斯在當地的局面來說,土耳其的策略似乎是成功的:因為俄羅斯雖與亞美尼亞有軍事同盟關係,但兩國一直處於中立局面,且亞美尼亞至今也未求援。有俄羅斯學者還指出,除非亞美尼亞遭受重大損失,否則俄羅斯不太可能進行軍事干預。
幸而,俄羅斯終究還是沒有對納卡戰事放着不管,此前在希土地中海爭端中站隊希臘,反對土耳其的西方國家對其也頗有期許。
法國總統馬克龍專門強調了與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磋商此案的意向。普京在9月30日與馬克龍通電話後,也明確談及了「外交努力」的想法。到10月1日,拉夫羅夫即致電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兩國外長,呼籲雙方停火。9日至10日間,兩國代表在俄羅斯莫斯科經過長達10小時的馬拉松會談後,同意自當日中午12時起停火。雖然停火協議生效5分鐘後,雙方即撕毀停戰協議,再度展開炮擊,可俄羅斯的介入效果仍是不容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