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不可或缺 華人評論网媒

歐盟對華定位已變:從夥伴到系統性對手

【时事分析】在中歐領導人視頻峰會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9月16日向歐洲議會發表了歐盟年度國情咨文。期間,她提到中國,稱歐盟與中國的關係是最具戰略重要性,同時也是歐盟所面對的最具挑戰性的關係之一。「從一開始我就說過,中國是一個談判夥伴、經濟競爭者和系統性對手(China is a negotiating partner, an economic competitor and a systemic rival)。」

有關中國是歐盟的競爭性對手表述不是第一次出現。2019年3月,歐盟委員會發表的《歐盟—中國戰略展望》文件中,承認中國合作夥伴的同時,首次稱中國是系統性競爭對手。

進入2020年之後,歐洲高官頻頻用這樣的詞語來定位中國。歐洲議會最大黨團歐洲人民黨主席韋伯(Manfred Weber)5月時表示,中國將是未來歐洲最大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競爭對手。他說:「對於歐洲而言,我把中國視為一個想要取代美國領導地位,並代表着極權模式社會的戰略競爭對手。」

6月,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也認為中國是系統性競爭對手。德國聯邦內政部長澤霍費爾(Horst Seehofer)7月5日稱,中國在疫情期間的表現說明,中國是一個「系統性競爭對手」。除此之外,歐洲輿論場中也有類似的說法,法國《世界報》9月10日在有關中國在歐洲投資的文章中指出,面對中國這一「系統性的競爭對手」,歐盟在尋求明確的策略。

歐盟將中國看成是「系統性對手」的定位顯然與以往不同。從1995年歐盟發布《中國—歐盟關係長期政策》第一份對華政策文件開始至今,歐盟共發布了8份對華文件,除了1995年那份,後來的分別是《歐盟對華新戰略》(1996年)、《與中國建立全面夥伴關係》(1998年)、《歐盟對華戰略–1998年文件實施情況及進一步加強歐盟政策的措施》(2001年)、《走向成熟的夥伴關係—歐中關係之共同利益和挑戰》(2003年)、《歐盟-中國:更緊密的夥伴,擴大的責任》(2006年)、《歐盟對華新戰略要素》(2016年)、《歐盟—中國戰略展望》(2019年)。

從大多數文件的標題中不難發現,歐洲是將中國看成是「夥伴」,即便2001年的文件中認為中國「不好打交道」,但仍稱中國對歐盟是「不好打交道的夥伴(China is not an easy partner)」,2016年的文件中更是強調「與中國這樣一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打交道,需要以歐盟作為整體(這樣的方式)」,直到2019年歐盟開始將中國看成是「系統性對手」,是「競爭者」。

多年來的「夥伴」變成了「對手」,歐盟對華定位顯然已經出現了變化,歐盟感受到了中國崛起對全球格局、對歐洲帶來的影響。但何為「系統性對手」?歐盟尚未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也沒有一個相對清晰的內涵。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