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不可或缺 華人評論网媒

军事扫盲:航母殺手震懾美軍 中國東風導彈殺傷鏈揭秘

【火辣军事】特朗普在總統大選民調不利的情況下,打出仇中牌,派出三艘航母至南海挑釁。中國亮劍發射「航母殺手」震懾美軍,從青海與浙江發射不同型號的東風導彈至南海,背後是一條讓美軍航母無法防範的「殺傷鏈」,也有軍事遙感衛星「尖兵」上的精密部署。中國在戰略上的防守能力壓倒了美軍的攻勢,彼此武器上已沒有「代差」。美軍在亞洲的十八次兵棋推演都輸給解放軍,引起了華府警惕。

美國大選逼近、疫情失控、經濟情況惡化、種族衝突不斷、特朗普政府以反華為選戰大旗,甚至揚言要中國實行「政權更迭」(Regime change),要推翻中共政權,多次主動挑釁中國以轉移國內矛盾。隨著中美對立升溫,美國以其無敵於天下的航母戰鬥群在南海多次挑釁,從六月起出動「羅斯福」、「列根」與「尼米茲」三艘航母,在中國南海示威。

面對挑釁,中國亮出了殺手?,八月二十五日,從青海內陸發射出一枚東風26B導彈,也從浙江發射一枚東風21D導彈,兩彈合一,射向南海。這是中國首次向南海公開發射東風導彈,這些被視為「航母殺手」的東風中程導彈,是全球最先進的彈道導彈之一,由於它的特殊設置,先射向太空,再用比音速還快的速度擊向航母,中間還可以變軌,讓龐然大物的航母無所逃避,成為坐以待斃的靶子。 這是東風壓倒西風的軍事體現,警告意味昭然若揭,也使中國成為了亞洲在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國家,敢站出來挑戰美國航母對亞洲的軍力介入。

東風21D是世界第一款反艦彈道導彈,設計上就是要成為「航母殺手」。在二零一五年抗戰勝利七十週年閱兵上首次公開。射程超過一千八百公里,足以覆蓋中國周邊水域包括南海。而東風26的射程更是達到三千公里,被中國網友戲稱為「距離的暴政」。

理論上無法被防禦的導彈

反艦彈道導彈是一種以彈道導彈為基礎開發的反艦導彈,中國的東風21為何讓航母聞風喪膽?彈道導彈以其超高速著名。子彈非常快,步槍子彈的速度大約為音速的四倍(四馬赫),而中國的東風-21尾段速度則可達八馬赫,即每秒能飛大約三公里,真正比子彈還快。彈道導彈正是依賴極高速度來突破飛彈防禦系統。

但是,傳統彈道導彈的軌道是簡單的弧形拋物線,一旦發射,就無法改變目的地,容易被預先攔截,也只能打擊不動的目標,比如軍事基地,但對會移動、會改變移動方向的目標,比如軍艦幾乎無能為力。但反艦彈道導彈具有變軌能力,在發射後依然能改變其打擊目的地,因而使彈道導彈實現打擊移動目標的性能。

由於東風導彈能夠在中途改變軌道,即使導彈一發射時已被飛彈防禦系統發現,防禦系統也無法立刻開始計算準確的導彈落點,大大減少了留給防禦系統的反應時間,因而導彈得到更大的破防可能。東風系列中程導彈成為了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的重要王牌。

由於反艦彈道導彈的超高速以及變軌能力,目前世上最先進的艦載導彈防禦系統,比如美國的神盾系統都沒有能力防禦大量同時到來的反艦彈道導彈。而中國在八月的導彈軍演中,從兩處不同的地方向同一目標攻擊,也被外界猜測,這是中國展示戰力,可對同一目標同時進行毀滅性打擊。

自二零一七年起,中國已經新增了十一個導彈發射旅,至二零一九年累計至少二十二旅,一旅千人,裝備二十七至六十四輛導彈發射車,一次齊射百枚以上的導彈對中國火箭軍而言並無難度,而且可以重複裝填。根據美國估計,中國部署了大約二千枚中程彈道導彈。

東風導彈性價比高

從性價比來說,美國超級航母非常昂貴,如美國尼米茲級航母出廠價即達五十億美元,加上艦上超過八十架各種艦載機,平均一架接近一億美元的造價,至少六千名官兵,一艘航母的價格以數百億美元計。而中國東風系列的導彈,估計一枚不會超過一億美元,即使以十枚甚至二十枚作區域超飽和轟炸,也只是幾十億美元,可以炸沉一艘超級航母,可說非常划得來。

這種極高的成本收益比,使反艦彈道導彈被視為不對稱戰爭中的利器。這也刺激了美國軍事專家與軍方對未來海軍發展方向的激烈爭論:是否還要發展超級航母?是否應該要轉為集中發展成本更低的中小型航母與導彈艦?其中正反雙方各有論據未有定論。

火箭軍護國門

中國火箭軍是中國掌管各種導彈武器的軍種,前身為第二砲兵部隊,成立於一九六六年,是中國核威懾的核心力量。自二零一五年起從戰略兵種升格為獨立軍種,成為中國五大軍種之一(海軍、陸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升格目的之一在於要強化中國的「核三位一體」戰略,即統合陸上洲際彈道導彈、潛射彈道導彈和戰略轟炸機三種核武打擊的能力。基本上,具有三位一體核武力量的國家才具有完整的核威懾能力。目前世上具有「三位一體」能力的國家只有美國、中國以及俄羅斯。

中國火箭軍的成立參考了蘇聯戰略火箭軍,但在功能上更為廣泛。蘇聯與其後繼者俄羅斯的戰略火箭軍僅掌握戰略核武,功能單一,就是進行核威懾。但中國火箭軍除了配備戰略核武以外,也裝備了大量常規彈道與巡弋導彈,包含被稱為「航母殺手」的東風反艦型常規導彈。很明顯中國火箭軍在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上扮演著重要角色,除了負責核威懾,同時也是對抗美國航母入侵的戰術中堅。

導彈殺傷鏈精密

現代戰爭的複雜性遠超古代,對多部門協調的要求前所未有地高。要以反艦導彈擊中海上的移動目標,需要一系列的機關合作無間,其整個攻擊運作過程是多個系統環環相扣,此即導彈系統的「殺傷鏈」(Kill-Chain)。比如,空有三千公里的導程射程,卻無法在遠距離發現、追蹤與監測航母的去向,反艦彈道導彈形同廢物。航母對於個人而言可能是怪物般的龐然大物,但放在整個海洋來看,卻是難以找尋、到處閃避的微小目標。

因此,情報能力至關重要,中國的陸基超視距雷達監測範圍就有三千公里。但是,單靠超視距雷達絕對不足,因為精度不足,只能提供對手大約的位置。中國極為重視多系統軍事偵測能力的建設,特別是太空領域的衛星定位與監測。先是中國的北斗定位系統,讓中國具有不受外國影響、完全自主的衛星定位,另一方面,中國的軍用遙感衛星「尖兵」系列數量也正不斷上升,在八月中國又再次發射遙感衛星上天,使中國軍用衛星數累計超過二十七枚,其中就有類似於美國海軍監視系統(NOSS)的三角定位衛星系統,設計用以針對海上目標的定位。

「殺傷鏈」的整個有效運用,要求軍隊從發現與監測目標、回報資訊、軍事決策、部署發射車台、發射、引導導彈方向等等多個部門環環相扣,要求反應快速而且不出錯,才能成功命中目標。正是中國導彈「殺傷鏈」系統的日益完善,才讓反艦彈道導彈有可能成為「遊戲改變者」(Game Changer),讓中國有了在大海定位與追蹤航母戰鬥群的能力,令美國需要認真評估中國反艦彈道導彈的威脅性。即使是對中國軍力比較看輕的一些美國軍事評論家,否認中國有能力改變美國主導的軍事格局,也不得不認同中國導彈系統成為了「搞混局勢者」(A Great Complicator),使得中美軍事對比的情況更為複雜。

半個太空戰

由此可見,在中美軍事對抗中,制「空」權將極為重要,而且不只是天空,更是太空,破壞對手的衛星監測能力成為雙方都必須考慮的行動。雖然國際主流意見都對太空軍備競賽持負面評價,但當大國角力越發緊張,而衛星監測能力在戰爭中又重要無比,中國為了自保也必須發展相應能力。美國早在一九八五年已成功進行了以反衛星飛彈摧毀人造衛星的攔截試驗,而中國也在二零零七年成功試驗攔截,其後在一零年、一三年、一四年再次成功進行攔截試驗。

無論中美雙方對衛星對攻擊都有所準備,澳門國際軍事學會會長黃東指出,中國的反航母衛星群包括圖像偵察衛星、雷達偵察衛星、電子偵察衛星,統稱海洋偵察星座,加上北斗導航定位衛星、通訊衛星,每種不少於兩顆,再加備份星,如果開戰,中國已經對衛星系統被攻擊有所準備,能快速補發衛星。而美國除了備份星之外,也有地球圈內的備用系統,比如美國開發的「戰術海底網絡架構」(TUNA),在對手成功打擊自己的通信衛星後,能以浮標和光纖在海底快速部署以回復軍事通信能力。

中美軍力已無代差

其實,使中美軍力對比上越發複雜的,是中國在軍事實力上與美國已沒有了決定的差距,以及美國全球樹敵的業報。這是中美間的共同認知:中國是作為防衛方,而美國是入侵方。美國作為入侵者已經再沒有對中國的壓倒性優勢。根據美國著名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在二零一七年的評估,美國在「第一島鏈」上從全面優勢倒退為勢均力敵,例如不能保證制空能力,甚至略有劣勢,例如中國能有效攻擊到美國在南海的所有軍事基地。

台灣前陸委會主委蘇起更引用美國前國防部副部長沃克(Robert Work)的多份報告,指出美方十八次兵棋推演,美軍都失敗。這引起美軍的警惕,要研究如何在亞洲面對與北京的軍事博弈。

中國根本不需要「戰勝」美國,中國只需要保護好自己。中國可以把主要精力、比如衛星監測都投放在周邊海域,全力發展防範性軍備,但全球樹敵的美國這並不可能。

中美不對稱:以陸制海

在一九九六年,中國海軍還是只有五十多艘軍艦,而且只有三艘具有有限的對空能力,也幾乎完全沒有防範巡航導彈的能力,可以說,只要美國出動一個航母戰鬥群,要消滅當時的中國海防力量也是牛刀殺雞,大材小用。但在短短二十多年內,中國軍艦數量已超過三百,而且經過多年研究與技術購置,掌握到自主建設航母的能力,以及世界頂尖的導彈驅逐艦,中國終於有能力保護自已的海門,在近海上和美國角力一下。

但即使中國海空軍力量的發展速度極快,與以海軍力量稱霸地球數十年的美國相比,依然處於不對稱狀態,傳統正面對決處於下風,比如中國的第五代戰鬥機殲二十與美國的第五代艦載戰爭機F-35C有著可觀的差距。但是,中國從一開始就沒想與美國要所謂「正面交鋒」,或要遠洋決雌雄。與美國重視全球海路進攻、要同時與兩個國家作戰而取勝的好戰觀念相反,中國軍力的發展方向重視「反介入/區域拒止」,更強調近海作戰,甚至是「以陸制海」,是防範性的。這個觀念使中國走向了一種獨特的發展:以防禦航母戰鬥群入侵為目標,中國成為世上第一個成功研發與實裝反艦彈道導彈(Anti-Ship Ballistic Missile, ASBM)的國家。

中俄聯手與圍魏救趙

中國主力發展防禦,反觀美國卻是四面樹敵。美國既要監測國內外針對美國和其盟友的恐怖活動,還要分神照顧俄羅斯。俄國若在其他地方開闢戰線,也可以發揮圍魏救趙的效應。

事實上,俄羅斯在六月就曾經派出四架軍機接近美國阿拉斯加,需要美國緊急出動F22戰機攔截,八月美俄部隊又在敘利亞互相阻礙巡邏任務,使兩方軍車相撞,美軍七人受傷。

美國內憂外患重重,是否還有能力賭上國運來制衡中國的發展是一個問題,而且特朗普所推行的「美國優先」單邊主義以及制裁,置其他西方國家的利益不顧,早已引起不滿,比如美國制裁連接俄歐的「北溪二號」油管,卻無法拿出任何補償,歐洲大為反感,歐洲在美國制裁伊朗的行動上多次不配合,成為美國一個重大的外交失敗。

中俄等被美國針對,相對弱勢的國家,在美國全球布武的情況下,必然是堅定地同一陣線,中國、伊朗、俄羅斯更在一九年十二月舉行聯合軍演,假想敵就是美國。

撰写:曾浩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