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為何首次聚焦解放軍核彈頭數量?
【火辣军事】9月1日,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發布了其此前向參議院提交的《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吿2020》。在這份描述解放軍軍力,解釋美軍軍費用途的文件中,報吿開門見山地指出,稱「中國在某些領域已經領先美國」,這其中包括「造船」、「常規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和「合成空防系統」。
這一報吿也首次涉及了外界的一大盲區,即解放軍的核武庫,美方初次提出了中方「現役核彈頭略多於200枚」等數據,還認為在5年內,解放軍可用於打擊美國的陸基彈頭數量將會翻倍。但在分析人士看來,美方將重點落在此處已然失焦。
就核武器的應用而言,自二戰結束至今,它也主要用於威懾而非實戰:從1962年以來,擁核國家之間的「保證相互毀滅」(MAD)機制也確保了各方核武庫的數字最終只會削減。
而今,核武器已趨向小型化、低當量、現代化,中、美、俄各方也彼此在超高音速核武器等領域有所建樹,如中國火箭軍的東風-26型導彈、俄羅斯的「先鋒」(Avangard)型導彈均已入役,美軍的「通用-超高音速滑翔體」(C-HGB)概念驗證彈等項目也進展順利,這使得常規核武器的數量在當前新形勢下已顯得意義有限。
而就高超音速武器的具體應用來說,解放軍當前列裝的東風-26等導彈也在逐漸改變遊戲規則。這種射程4,000公里左右的中程彈道導彈讓中國在西太平洋逐漸具備「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
有學者認為,這些系統可以阻止美國控制第二島鏈內的水面,進而制止、延遲美方行動,並在必要時讓美軍潛在的軍事行動降級。目前,中國的核力量正在逐漸趨於現代化、多樣化,解放軍也將增加陸基、海基和空基核運載平台的數量。
可以想象,隨着華盛頓打壓北京戰略意志的提升,北京也逐漸在新武器、新戰術的幫助下,具備了提升核威懾的另一層空間,而此時指向美國的核武庫,也不必計較具體數量。
當然,美方拋出這些信息也有其自身考量。甚至有其套路。
首先,美方希望國際社會能對中國核武庫的數量形成一個「略多於200枚」的數量級,以便日後將其作為核裁軍基數。
美國在核武庫問題上對北京是有系統性想法的,2019年時,特朗普政府曾提出探討達成中美俄三方軍控協議的可能性,之後特朗普政府一直要求中國加入談判。
其次,美方也試圖削弱中國核威懾的影響力,進而削弱中國核力量對美國社會對華態度塑造的能力。
此前,解放軍已於8月26日發射了包括東風-21D和東風-26兩種中程彈道導彈,後者又可搭載高超音速彈頭。這使得美方有必要在「盟友」面前降低來自北京的影響。
說到底,美國在核武庫問題上也是常備不懈的。隨着美國2019年退出《中程導彈條約》,又在2019年後部署了「低當量戰術核武器」W76-2彈頭,開發全新的W93潛射核彈頭。美軍在超高音速核武器上亦有投入。
於是,外界也同樣可以明確,美國國防部拋出這份報吿的核心目的並不在於評估中國等國軍力,而在於為美軍的軍費開支製造理由。以便更好地向國會爭取資金,增加軍費,提升軍力。而這也許就是美方在解放軍核武庫問題上看似失焦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