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不可或缺 華人評論网媒

分析:「黎巴嫩切爾諾貝爾時刻」 左右國家前路

【时事分析】黎巴嫩著名傳媒人哈希姆(Ali Hashem)在中東觀察網站Al-Monitor撰文,形容這場大爆炸影響之大形同「一場沒有開打的內戰」,國家因此面臨走向兩條完全相反的路徑:要不迎來黎巴嫩嘗試重建政經制度的好機會,要不迎來黎巴嫩版本的「切爾諾貝爾時刻」(Chernobyl moment)。

哈希姆指出,去年10月「WhatsApp稅」引發的連串示威浪潮,令國家滑入不確定的情况,民眾要求犯錯或涉貪的統治精英下台,後者大多是1989年生效、結束長年內戰的《塔伊夫協議》(Taif Accord)各簽署方的一員。但持續的緊張局勢令這協議能否存續成為疑問。

在爆炸案發生前數天,黎巴嫩南部重燃真主黨和以色列部隊的緊張局勢,前者矢言要報復有成員死於以軍空襲敘利亞。真主黨跟伊朗的深厚聯繫令其受美國極限施壓戰略波及,進一步重創黎巴嫩經濟。哈希姆形容,對這個同時身處最惡劣經濟危機、暫無解決方案的政治對峙、新冠疫情亂局三大困境的國家來說,貝魯特港口爆炸案如同傷口灑鹽。

破而後立契機 重建政經體系

哈希姆認為,這場爆炸固然可能成為黎巴嫩的「切爾諾貝爾時刻」(借喻自1986年切爾諾貝爾核災導致蘇共政治認受性崩潰、最終引發蘇聯解體的歷史),這將直接衝擊過去30年來的統治體系,但也可能成為重訂社會政治契約(socio-political contract)的機會。哈希姆提醒,要做到後者則必須得到國際社會及區內支持的解決方案,以對黎巴嫩政壇帶來真正變化,新臉孔可以浮現,並讓眾政治派系和在示威中冒起的新人達成和解。

然而,黎巴嫩人長年體驗身處列強角力夾縫的悲哀,與其說寄望國際社會和地區可協助斡旋,不如說更擔心外國勢力攪局,大爆炸後冒現的種種陰謀論便是例證。新聞網站《中東眼》便綜合了以上幾種涉及外國勢力的爆炸成因陰謀論:以色列對付真主黨、真主黨與伊朗導彈計劃、美國總統特朗普下令攻擊、俄羅斯使用空爆燃燒彈、爆炸品來自土耳其運往支持敘利亞極端分子的貨船等。

(Al-Monitor/中東眼)

圖 – 法國總統馬克龍(右)周四探訪貝魯特時與民眾對話,他承諾會支援當地重建,但亦促請政府改革政制,對抗貪腐。(路透社)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